引言: 挽歌研究的回顾及挽歌探源 | 第1-8页 |
小结 | 第7-8页 |
第一章 挽歌作品考证 | 第8-20页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之前的挽歌 | 第8-16页 |
第二节 魏晋六朝挽歌作品认定 | 第16-18页 |
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魏晋及南北朝挽歌 | 第20-34页 |
第一节 独特的魏晋挽歌 | 第20-30页 |
一、 曹操《薤露》、《蒿里行》 | 第20-23页 |
二、 陆机对挽歌的创新 | 第23-25页 |
三、 陶渊明挽歌 | 第25-30页 |
第二节 挽歌的演变和定型 | 第30-33页 |
一、 南朝刘宋短期的挽歌创作(过渡阶段) | 第30-32页 |
二、 北朝的赠献挽歌(定型阶段)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挽歌的审美文化价值 | 第34-42页 |
第一节 挽歌与音乐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挽歌与丧葬文化 | 第35-38页 |
第三节 行为挽歌与诗体挽歌的交织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附录 本文所引挽歌作品 | 第43-5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