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6-12页 |
1.1.1 提出问题 | 第6-7页 |
1.1.2 研究的背景 | 第7-10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思路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的思路 | 第12-13页 |
1.2.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14-22页 |
2.1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激进派理论 | 第14-15页 |
2.1.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 第14-15页 |
2.1.2 激进派理论——筛选理论与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 第15页 |
2.2 现代劳动力市场理论 | 第15-18页 |
2.2.1 劳动力市场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 第15-17页 |
2.2.2 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 | 第17-18页 |
2.3 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18-21页 |
2.3.1 机制的概念 | 第18页 |
2.3.2 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的研究状况 | 第18-19页 |
2.3.3 人才市场的运行机制 | 第19-21页 |
2.4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及运行机制 | 第21-22页 |
2.4.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概念 | 第21页 |
2.4.2 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的概念 | 第21页 |
2.4.3 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的主要机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比较研究 | 第22-45页 |
3.1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历史沿革与当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 第22-31页 |
3.1.1 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历史沿革 | 第22-24页 |
3.1.2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 第24-31页 |
3.2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的国别比较 | 第31-35页 |
3.2.1 一般就业体制的比较 | 第31-33页 |
3.2.2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的国别比较 | 第33-35页 |
3.3 我国不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和运行机制比较分析 | 第35-42页 |
3.3.1 不同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运行机制现状 | 第35-37页 |
3.3.2 不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37-42页 |
3.4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 第42-45页 |
3.4.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 | 第42页 |
3.4.2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与运行机制现状概述 | 第42-45页 |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 第45-59页 |
4.1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的原则 | 第45-46页 |
4.2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 第46-49页 |
4.2.1 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类型分析 | 第46-48页 |
4.2.2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 第48-49页 |
4.3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创新 | 第49-50页 |
4.4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案例分析 | 第50-59页 |
4.4.1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的特点 | 第50-58页 |
4.4.2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运行机制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建立有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与配套措施 | 第59-64页 |
5.1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 | 第59-61页 |
5.2 国家法规政策引导与调节 | 第61页 |
5.3 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 第61-62页 |
5.4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社会环境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小结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65-66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