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1.1 矿山废弃地及其对环境和社会影响 | 第16页 |
1.2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技术的主要研究动态 | 第18-24页 |
1.3.1 生态恢复的定义 | 第18-19页 |
1.3.2 生态恢复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1.3.3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理论研究 | 第20页 |
1.3.4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技术研究 | 第20-24页 |
第二章 南京幕府山植物群落种群动态研究 | 第24-32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0页 |
2.2.1.植物群落组成 | 第24-25页 |
2.2.2.主要植物种群结构分析 | 第25-30页 |
2.2.3.植物群落动态 | 第30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幕府山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32-37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3.2.1 野外调查 | 第32页 |
3.2.2 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3.3.1 物种丰富度分析 | 第34页 |
3.3.2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4-35页 |
3.3.3 物种均匀度分析 | 第35-36页 |
3.4 结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幕府山森林植物群落β多样性研究 | 第37-43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4.2.1 野外调查 | 第37页 |
4.2.2 β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 第37-38页 |
4.3.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4.3.1 β_(WS)多样性分析 | 第38-39页 |
4.3.2 β_R多样性分析 | 第39页 |
4.3.3 β_T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4.3.4 β_c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0页 |
4.3.5 Bray-Curtis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0-41页 |
4.3.6 Morisita-Horn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41页 |
4.3.7 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 | 第41-42页 |
4.3.8 Sorenson相似性指数分析 | 第42页 |
4.4 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幕府山构树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 第43-53页 |
5.1 野外调查及计算方法 | 第43页 |
5.2 离散分布的生物学意义与理论拟合的方法 | 第43-45页 |
5.2.1 泊松分布 | 第43-44页 |
5.2.2 负二项分布 | 第44页 |
5.2.3 奈曼分布 | 第44-45页 |
5.2.4 分布型的卡方(x~2)检验 | 第45页 |
5.3 聚集强度各指数的测定和生物学意义 | 第45-47页 |
5.3.1 负二项参数(K) | 第45页 |
5.3.2 扩散系数(C) | 第45-46页 |
5.3.3 扩散型指数(I_δ) | 第46页 |
5.3.4 Cassie指标(即1/K) | 第46页 |
5.3.5 丛生指标(I) | 第46页 |
5.3.6 平均拥挤度(m~*)与聚块性指标(m~*lm) | 第46-47页 |
5.4 波谱分析 | 第47-49页 |
5.4.1 波谱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5.4.2 波谱分析的检验 | 第48-49页 |
5.5 构树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49-50页 |
5.5.1 构树种群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49页 |
5.5.2 构树种群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49-50页 |
5.5.3 构树种群大树的空间分布格局 | 第50页 |
5.6 波谱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5.7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六章 幕府山构树种群格局的分形特征 | 第53-59页 |
6.1.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6.1.1 研究地点及调查方法 | 第53-54页 |
6.1.2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 | 第54页 |
6.2 分形维数的生态学意义 | 第54-55页 |
6.2.1 计合维数的生态学意义 | 第54页 |
6.2.2 信息维数的生态学意义 | 第54-55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6.3.1 构树种群的计合维数 | 第55-58页 |
6.3.2 构树种群的信息维数 | 第58页 |
6.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幕府山构树种群与主要伴生树种生态位的研究 | 第59-65页 |
7.1 引言 | 第59页 |
7.2 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7.2.1 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 第59-60页 |
7.2.2 生态位重叠的测定 | 第60页 |
7.3 取样及数据处理 | 第60-61页 |
7.4 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7.4.1 构树及伴生树种的重要值 | 第61页 |
7.4.2 生态位宽度 | 第61-62页 |
7.4.3 生态位重叠 | 第62-64页 |
7.5 结论 | 第64-65页 |
第八章 幕府山构树种群直径分布的研究 | 第65-69页 |
8.1 前言 | 第65页 |
8.2 研究方法 | 第65-67页 |
8.2.1 野外调查方法 | 第65页 |
8.2.2 研究分析方法 | 第65-67页 |
8.3 计算结果 | 第67-68页 |
8.3.1 正态分布的拟合结果 | 第67页 |
8.3.2 对数正态分布的拟合结果 | 第67-68页 |
8.3.3 威布尔分布的拟合结果 | 第68页 |
8.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九章 幕府山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 | 第69-78页 |
9.1 幕府山矿区废弃地类型 | 第69页 |
9.2 不同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 | 第69-72页 |
9.2.1 A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 | 第69-70页 |
9.2.2 B类型废弃地的基质处理和整地方法 | 第70-72页 |
9.2.3 C类型废弃地基质的处理和整地方法 | 第72页 |
9.2.4 D类型废弃地基质的处理和整地方法 | 第72页 |
9.3 植物配置模式 | 第72-74页 |
9.3.1 A类型废弃地的植物配置模式 | 第73页 |
9.3.2 B类型废弃地的植物配置模式 | 第73页 |
9.3.3 C类型废弃地的植物配置模式 | 第73-74页 |
9.3.4 D类型废弃地的植物配置模式 | 第74页 |
9.4 植被恢复效果分析 | 第74-76页 |
9.4.1 A类型 | 第74-75页 |
9.4.2 B类型 | 第75页 |
9.4.3 C类型 | 第75-76页 |
9.4.4 D类型 | 第76页 |
9.5 结论 | 第76-78页 |
第十章 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 第78-83页 |
10.1 研究的方法 | 第78页 |
10.2 计算方法 | 第78-79页 |
10.3 研究结果 | 第79-81页 |
10.3.1 矿山废弃地土壤侵蚀与土壤肥力状况 | 第79-80页 |
10.3.2 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功能 | 第80-81页 |
10.4 结论 | 第81-83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3-86页 |
11.1 主要结论 | 第83-85页 |
11.2 讨论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