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新民谣的情教功能--从评价论的角度探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3页
引言第13-25页
 一、研究的源起第13-15页
 二、研究的对象及视角第15页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15-19页
  (一) 研究目的第15-16页
  (二) 研究意义第16-17页
  (三) 研究方法第17-19页
 四、文献述评第19-25页
  (一) 本选题的理论基础:评价论第19-20页
  (二) 国内外学者有关“民谣”的论述第20-25页
第一章 新民谣情教功能的理论基础第25-54页
 第一节 新民谣的一般界定第25-37页
  一、谣和民谣第25-29页
  二、新民谣形成的时代特征第29-32页
  三、新民谣的规定第32-35页
  四、互联网与新民谣第35-37页
 第二节 新民谣的评价论本质第37-43页
  一、评价活动、社会评价活动第37-39页
  二、新民谣与民众评价活动第39-41页
  三、新民谣是评价活动的艺术形态第41-43页
 第三节 新民谣的情教功能第43-54页
  一、“情教”和“理教”第43-47页
  二、新民谣的情教机制第47-50页
  三、新民谣情教功能的体现第50-54页
第二章 新民谣爱欲之教的喻世功能第54-82页
 第一节 “爱欲”与新民谣的喻世功能第54-63页
  一、中外伦理思想对“爱欲”的肯定第54-57页
  二、新民谣对“爱欲”思想的劝谏第57-61页
  三、新民谣“爱欲”思想的喻世功能第61-63页
 第二节 新民谣评价“围城”外的男女之爱第63-72页
  一、男女之爱的本质第63-65页
  二、新民谣记录错位的恋爱观第65-68页
  三、新民谣对“围城”外男女之爱的诱导第68-72页
 第三节 新民谣评价“围城”内的两性情感第72-82页
  一、“围城”里的角色变换第72-73页
  二、新民谣对家庭情感之思第73-76页
  三、新民谣对家庭情感危机的谆谆告戒第76-82页
第三章 新民谣中鞭挞政风的警世功能第82-114页
 第一节 新民谣鞭挞政风的警世功能第82-93页
  一、“采风制”与民谣第82-83页
  二、新民谣对政风的鞭挞第83-88页
  三、新民谣的警世功能及其作用机理第88-93页
 第二节 新民谣评价腐败问题第93-104页
  一、民众的利益要求和正义要求第93-94页
  二、新民谣揭露的腐败问题第94-101页
  三、新民谣鞭挞腐败的作用第101-104页
 第三节 酒谣中的警世功能第104-114页
  一、酒谣与酒第104-105页
  二、酒谣记录的否定性评价第105-109页
  三、酒谣警世功能的表现和引发的悖论第109-114页
第四章 新民谣安命之教的醒世功能第114-137页
 第一节 “安命”思想的醒世功能与新民谣第114-121页
  一、庄子关于“安命”的评价第114-116页
  二、新民谣对“安命”思想的表现第116-118页
  三、新民谣“安命”思想的醒世功能及其践行之基第118-121页
 第二节 新民谣中的生死与时势第121-130页
  一、童话戏说人生“长寿”与“善终”第121-125页
  二、新民谣中“止于富贵”与“康宁为本”的醒悟第125-130页
 第三节 “好德”里体现的“无用之用”第130-137页
  一、庄子“寓言”的启示第130-132页
  二、新民谣里的“好德”智慧第132-134页
  三、“安命”思想下人的发展的醒觉第134-137页
结语:新民谣——一个透视社会的视角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成果与获得的奖励第147-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世纪中国青年导演电影话语建构图景与传播逻辑
下一篇:空间视野下的“现代”上海--开埠以后上海都市文化的生发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