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

稻曲病菌毒素活性及致病性细胞化学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第11-37页
 第一章 真菌毒素的研究进展第11-24页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种类及产毒素真菌的种类第11-13页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种类第11-12页
     ·产毒素真菌种类第12-13页
   ·真菌毒素致病的症状及真菌毒素的化学类型第13-15页
     ·真菌毒素致病的症状第13页
     ·真菌毒素的化学类型第13-15页
   ·毒素作用位点,产生的生理影响及在致病中作用的鉴定程序第15-17页
     ·毒素作用位点第15-16页
     ·毒素产生的生理影响第16页
     ·真菌毒素在致病中作用的鉴定程序第16-17页
   ·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第17页
   ·真菌毒素的制备第17-20页
     ·产毒素菌株的培养第17-18页
     ·毒素的抽提及纯化第18-20页
       ·培养滤液的体积浓缩第18-19页
       ·毒素的纯化第19-20页
   ·真菌毒素生物测定方法第20-23页
     ·整株水平的生物测定第20页
     ·组织器官水平生物测定第20-22页
     ·细胞及细胞器水平的生物测定第22-23页
       ·细胞水平上的生物测定第22页
       ·细胞器水平的生物测定第22-23页
     ·酶及代谢水平的生物测定第23页
   ·真菌毒素的利用第23-24页
 第二章 稻曲病及稻曲病菌毒素的研究进展第24-37页
   ·稻曲病的研究进展第24-33页
     ·稻曲病的分布及造成的经济损失第24-25页
     ·稻曲病的发病症状第25-26页
     ·稻曲病病原菌的命名及分类地位第26-27页
     ·稻曲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第27-28页
     ·稻曲病病原菌的培养第28-29页
     ·稻曲病的病害循环第29-31页
     ·稻曲病的诱病因素第31-32页
     ·稻曲病的防治第32-33页
   ·稻曲病菌产生的毒素第33-37页
     ·毒素种类及分离第33-34页
     ·毒素的结构及生物学活性第34-36页
       ·毒素的结构第34-35页
       ·毒素的生物学活性第35-36页
     ·毒素在致病中的作用第36-37页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第37-57页
 第三章 稻曲病菌毒素粗提及生物学活性研究第37-44页
   ·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材料第37-38页
       ·稻曲病病原菌的来源第37-38页
       ·分离稻曲病的培养基第38页
       ·产毒的液体培养基第38页
       ·生物学活性实验材料第38页
     ·稻曲病的分离及液体培养方法第38-39页
       ·稻曲病的分离第38-39页
       ·稻曲病菌的液体培养第39页
     ·粗毒素的提取方法第39页
     ·培养滤液及粗毒素液的生物学测定方法第39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42页
     ·稻曲病菌分离及液体培养第39-40页
       ·稻曲病菌分离第39-40页
       ·液体培养第40页
     ·粗毒素的提取第40-41页
     ·培养滤液及粗毒素液的生物学测定第41-42页
   ·讨论第42-44页
 第四章 毒素A的抗体制备及胶体金免疫标记第44-52页
   ·材料和方法第44-47页
     ·材料第44页
     ·试剂第44-45页
     ·稻曲病菌毒素A的抗血清制备第45-46页
     ·稻曲病菌毒素A抗血清细胞化学分析第46页
     ·稻曲球的结构及标记第46-47页
   ·结果与分析第47-51页
     ·Ustiloxin A抗血清的效价测定第47页
     ·Ustiloxin A抗血清特异性的细胞化学分析第47-49页
     ·稻曲球的结构及免疫标记第49-51页
       ·稻曲球结构光镜观察第49页
       ·稻曲球结构电镜观察第49页
       ·稻曲球厚垣孢子及菌丝标记结果第49-51页
   ·讨论第51-52页
 第五章 稻曲病菌毒素对植物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第52-57页
   ·材料和方法第53-54页
     ·材料第53页
     ·试剂第53页
     ·根尖处理第53页
     ·根尖样品的制备第53-54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4-56页
     ·大蒜根尖生长分析第54页
     ·细胞分裂抑制分析第54-56页
   ·讨论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
下一篇:天津地区汉族人糖尿病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