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绿洲稳定、高效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以新疆阜康为例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IMCT第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4页
 第一节 绿洲稳定性研究综述第16-23页
  1 绿洲稳定性研究的发展阶段、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第16-19页
   ·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三个阶段第16页
   ·绿洲稳定性研究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依据第16-17页
   ·绿洲稳定性的多学科表达第17-18页
   ·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两条基本思路和代表性观点第18-19页
  2 关于绿洲稳定性评价研究第19-20页
  3 对运用一般生态系统稳定性理论揭示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问题的讨论第20-23页
   ·一般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第20-21页
   ·运用一般生态系统“回复性”稳定性概念研究绿洲生态系统稳定性时存在的问题第21-23页
  4 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任务第23页
 第二节 项目研究背景和任务第23-29页
  1 问题的提出第23-24页
  2 研究目标第24页
  3 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第24-25页
  4 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5页
  5 数据和资料第25页
  6 主要理论基础及讨论第25-29页
   ·恢复生态学理论与绿洲稳定性第25-26页
   ·生态经济学与绿洲稳定性第26-29页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绿洲生态经济大系统第29页
 第三节 研究区概况第29-34页
  1 研究区选择的意义第29页
  2 阜康区位第29-30页
  3 阜康绿洲开发史第30-31页
  4 阜康自然条件第31-33页
   ·地貌第31-32页
   ·土地资源与气候资源第32页
   ·资源第32-33页
  5 阜康社会经济概况第33-34页
第二章 新疆绿洲概念界定第34-44页
 第一节 新疆天山北麓绿洲开发历史及现代特点第34-39页
  1 新中国以前的集中开发第34-35页
  2 建国后的两个阶段第35-37页
   ·第一阶段:1950-1966年第35-36页
   ·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第36-37页
  3 绿洲发展趋势--区域绿洲体系化第37-39页
   ·绿洲内部经济的综合化第38页
   ·绿洲外部区域范围内呈现整体化趋势第38-39页
   ·功能分化趋势第39页
 第二节 绿洲规定性--生产力高对比性第39-44页
  1 绿洲发展及其概念模型第39-42页
   ·原始绿洲第39-40页
   ·老绿洲第40-41页
   ·现代绿洲第41页
   ·现代工矿绿洲第41-42页
  2 绿洲本质特征第42-44页
   ·绿洲的本质特征--生产力高度比性第42页
   ·现代绿洲对传统绿洲本质的继承性和变化第42-43页
   ·绿洲概念第43-44页
第三章 绿洲稳定性基本问题讨论第44-61页
 第一节 绿洲演替驱动力第44-49页
  1 绿洲生态系统演替特点第44-45页
   ·不稳定潜在趋势性第44页
   ·演替驱动力的综合性第44-45页
   ·与山盆系统的跨度关联性第45页
   ·水因子归结作用第45页
  2 绿洲稳定驱动力第45-47页
   ·分类第45-47页
  3 不同时间尺度下的驱动力第47-49页
   ·大尺度下的主驱动力--生态自组织力与外部物理干扰抗衡第47页
   ·中小尺度下的驱动力--内部自组织力与外部人文扰动的抗衡第47页
   ·现代人工绿洲稳定主导力量--人文活动调控第47-49页
 第二节 现代绿洲稳定性一般机制第49-54页
  1 绿洲荒漠化的一般过程第49-51页
   ·规模扩张开发模式下的荒漠化发展的三阶段第49页
   ·水因子节点机制第49-51页
  2 绿洲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稳定基本关系第51-52页
   ·传统绿洲经济的PPE怪圈第51页
   ·贫困与生态失稳地区的地理耦合第51页
   ·生存方式与稳定关系机制第51-52页
   ·生产技术落后与生态环境不稳定性第52页
  3 现代绿洲主要经济活动方式及其对生态稳定性影响第52-53页
   ·农业开发第52页
   ·矿产资源开发与工业经济第52-53页
   ·旅游资源开发第53页
   ·交通与通信设施建设第53页
  4 现代绿洲生态与经济双向放大机制第53-54页
   ·正功效放大机制第53-54页
   ·负功效放大机制第54页
 第三节 绿洲稳定性尺度条件与现代绿洲稳定性问题的生态经济系统组织尺度选择第54-61页
  1 绿洲稳定性的几种概念讨论第55-56页
  2 绿洲稳定性概念的尺度条件第56-57页
   ·尺度条件与绿洲稳定性关系第56页
   ·尺度类型及相互转化第56-57页
  3 不同尺度下稳定性的不同表达第57-58页
   ·时间、空间界面参照概念--绿洲稳定性是绿洲化的趋势、潜力第57页
   ·生态系统组织尺度概念--绿洲稳定性的基础是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57页
   ·复合系统组织尺度参照概念--绿洲稳定性是绿洲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承载力功能发挥的稳态第57-58页
  4 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与现代绿洲稳定性概念第58-59页
   ·稳定性与第一性生产力第58页
   ·生态经济生产力概念与现代绿洲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第58页
   ·现代绿洲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尺度下的稳定性概念第58-59页
  5 现代绿洲稳定性的尺度界面讨论第59-61页
第四章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模型MPOEDS-EESS第61-79页
 第一节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分析第61-70页
  1 系统与概念系统第61-63页
   ·系统概念第61-62页
   ·概念系统(concept system)第62页
   ·系统论的基本原理第62-63页
  2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DS目的分析第63-65页
   ·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第63页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目标体系第63-64页
   ·目标层次第64-65页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目标概念模型第65页
  3 绿洲发展系统概念系统框架第65-67页
   ·绿洲发展系统的基本框架第65-66页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主要矛盾--生态与经济矛盾第66-67页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框架第67页
  4 绿洲EESS分析第67-70页
   ·基本特征第67-68页
   ·MPOED-EESS基本反馈矛盾特征第68-70页
 第二节 大绿洲生态系统MPOEDS第70-79页
  1 绿洲稳定性与尺度选择第70页
  2 绿洲发展概念系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分析第70-73页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原则第70-71页
   ·绿洲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表现第71-73页
  3 MPOEDS构型第73-74页
   ·大绿洲生态系--MPOEDS第73页
   ·MPOED基本层级第73-74页
   ·交叉层级第74页
  4 MPOEDS层级功能及特征第74-79页
   ·山地系统功能--大绿洲系统的基本依托第74-75页
   ·沙漠功能--大系统的后备基地与负向演替策源第75-76页
   ·过渡带--大系统的缓冲、连接功能第76-78页
   ·绿洲功能--大系统的聚集与扩散枢纽第78-79页
第五章 现代绿洲稳定性的生态经济学分析--绿洲发展系统生态与经济双向共进演替机制MBs第79-102页
 第一节 现代绿洲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第79-89页
  1 绿洲经济系统分析第79-82页
   ·绿洲经济的演化轨迹第79-80页
   ·绿洲经济特点第80-82页
  2 现代绿洲经济发展趋势第82-85页
   ·资源开发的综合化与经济地域空间的多样化与综合化第82-84页
   ·开放性趋势与绿洲经济点轴空间结构第84-85页
   ·从农业向流通--绿洲主体功能改变第85页
   ·大绿洲经济的基本结构第85页
  3 阜康市工业产业内部结构第85-89页
   ·工业经济为主第85-88页
   ·工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第88-89页
 第二节 绿洲稳定性的生态经济学机制第89-95页
  1 绿洲生态不稳定的经济学机制第89-91页
   ·生态不稳定与准公共物品概念第89页
   ·产权不健全与生态不稳定第89页
   ·外部不经济与生态不稳定第89-90页
   ·市场失灵与生态不稳定第90页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缺失与生态不稳定第90-91页
  2 绿洲生态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功能结构机制第91页
   ·结构间接损害第91页
   ·生态结构直接破坏第91页
  3 绿洲生态不稳定的生态经济学机制第91-95页
   ·生态经济的均衡理论第91-92页
   ·复合生产力与绿洲稳定性第92页
   ·绿洲发展系统双向共进演替第92-93页
   ·绿洲生态与经济均衡模型第93-95页
 第三节 现代绿洲稳定性的基本内涵第95-102页
  1 现代绿洲人工生态系统特征第95-97页
   ·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第95-96页
   ·高熵特点与演替驱动力的复合性第96-97页
   ·生态跨度联系性第97页
  2 现代绿洲系统稳定性第97-102页
   ·绿洲稳定性指绿洲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稳定性第97-98页
   ·现代绿洲稳定性指绿洲人工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趋势性第98-99页
   ·现代绿洲系统稳定性包含经济的高效性第99页
   ·现代绿洲系统稳定性必然包含社会力即生态与经济整合性第99-100页
   ·现代绿洲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稳定程度、经济发展动力程度、社会整合水平程度的综合表达第100-102页
第六章 基于MPOEDS的绿洲生态经济耦合模式--绿洲稳定高效的实现途径第102-118页
 第一节 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模式第102-112页
  1 绿洲系统耦合的依据第102-104页
   ·系统耦合与耦合系统第102页
   ·绿洲系统耦合研究第102-103页
   ·绿洲系统耦合理论的基本观点第103-104页
  2 绿洲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原则第104-105页
   ·生态单元完整原则第104页
   ·等级原则第104页
   ·空间联系原则第104-105页
   ·调控原则第105页
   ·结构原则第105页
  3 基于MPOEDS的大绿洲系统耦合结构第105-110页
   ·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分类第105-107页
   ·大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耦合键、节(点)体系第107-110页
  4 现代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第110-112页
   ·耦合效应的机制形成模型第110-111页
   ·耦合效应计算第111页
   ·现代绿洲生态经济发展方向第111-112页
 第二节 现代绿洲MPODES-EESS生态经济空间结构第112-118页
  1 阜康绿洲空间演替过程第112-113页
   ·早期空间分布第112页
   ·中期空间分布第112页
   ·现代空间分布第112-113页
  2 现代绿洲空间演变特点第113-114页
   ·“内聚”与“开放”双向演变第113-114页
   ·生态与经济矛盾的空间表现性第114页
  3 大绿洲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点-轴-带-圈空间结构框架第114-118页
   ·“十字坐标型”基本结构第114-115页
   ·生态经济层--5个空间带(Function Belt)第115-117页
   ·圈层结构第117-118页
第七章 绿洲稳定性评价--以新疆阜康绿洲为例第118-150页
 第一节 阜康绿洲发展系统稳定性评价的认识基础第118-125页
  1 绿洲稳定性含义的历史发展第118-119页
   ·自然绿洲时期的绿洲稳定性第118页
   ·人工化前期的绿洲稳定性第118-119页
   ·现代绿洲的稳定性第119页
  2 现代绿洲稳定性的基本观点第119-121页
   ·现代绿洲系统双向共进演替观点第119-120页
   ·现代绿洲稳定性的绿洲系统整体观点第120页
   ·现代绿洲稳定性尺度观点第120-121页
  3 绿洲稳定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第121-123页
   ·可持续发展评价主要方法第121-122页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问题第122页
   ·绿洲稳定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第122-123页
  4 绿洲稳定性评价模型第123-124页
   ·基本模型第123页
   ·子模型第123-124页
   ·对基本模型的修正第124页
  5 评价流程第124-125页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125-136页
  1 建立绿洲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原则第125-127页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需要解决的问题第125-126页
   ·指标建立原则第126-127页
  2 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指标设计、指标标准化处理第127-132页
   ·经济发展度E_k第127-128页
   ·生态稳定程度Sk第128-130页
   ·协调机制类指标C第130-132页
  3 阈值(THRESHOLD VALUE)与权重(WEIGHTING)第132-135页
   ·E第132页
   ·S第132-133页
   ·C第133-135页
  4 绿洲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值分区第135-136页
 第三节 评价结果及分析第136-150页
  1 时滞问题第136-137页
   ·表征性指标的时滞性第136页
   ·系统输入性指标的时滞性和非连续性第136页
   ·解决方法第136-137页
  2 阜康绿洲系统动力E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37-139页
   ·1992年以来,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呈稳步低速上升态势第137-138页
   ·发展动力增幅与GDP增长速度有较大差距第138页
   ·两个“剪刀差”第138-139页
  3 阜康绿洲系统生态稳定性S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39-141页
   ·阜康绿洲DS生态基础保障作用增强趋势明显第139页
   ·转移投入增长和植被盖度增长是生态基础性保障能力增强的主要贡献力量第139页
   ·自然灾害波动性明显,生态基础性保障不够稳定第139-140页
   ·植被覆盖、灾害水平、投入水平与综合指标S保持较好的统一趋势性第140-141页
  4 阜康绿洲发展系统整合性C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41-143页
   ·阜康绿洲发展系统的整合性有所增强第141页
   ·工业、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呈增强态势,外部不经济突出第141-142页
   ·区域协作能力增幅明显,内部耦合程度低幅增长第142页
   ·工业煤耗与外部空间协作增速最快第142-143页
  5 阜康绿洲稳定性评价结果与分析第143-146页
   ·基本结论第143-145页
   ·阜康绿洲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第145-146页
  6 预测第146-148页
   ·趋势第146-147页
   ·风险因素第147-148页
  7 基本建议与对策--建设阜康生态经济型社会第148-150页
   ·绿洲生态经济社会--思想与战略模式第148页
   ·大绿洲生态经济--绿洲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第148-149页
   ·结构型工业化--绿洲结构发展模式第149页
   ·信息化绿洲--绿洲区域开放度模式第149-150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50-155页
 1 总结第150-152页
 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52-155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5-160页
在读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0-161页
图表索引第161-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raves甲亢肝损害与抗原肽运载体1基因多态性关联性的研究
下一篇:稻曲病菌毒素活性及致病性细胞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