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杂剧喜剧论
绪论 | 第1-18页 |
第一节 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 第7-9页 |
第二节 喜剧概念清洗 | 第9-16页 |
一 喜剧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 澄清误区 | 第10-16页 |
第三节 明杂剧喜剧历史定位 | 第16-18页 |
一 明杂剧在喜剧传统中的地位 | 第16页 |
二 明杂剧在古典喜剧史上的地位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明杂剧喜剧的个性 | 第18-31页 |
第一节 明杂剧喜剧的主题取向 | 第18-26页 |
一 批判科举制度 | 第18-20页 |
二 摹画官场百态 | 第20-22页 |
三 表现人性扭曲 | 第22-23页 |
四 体悟人生荒诞 | 第23-24页 |
五 讴歌正当情欲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明杂剧喜剧的审美特征 | 第26-31页 |
一 寓言化倾向 | 第26-27页 |
二 夸张变形手法 | 第27-29页 |
三 冷峻的风格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明杂剧四大喜剧论 | 第31-44页 |
第一节 寓言讽刺剧:《中山狼》 | 第31-33页 |
一 第一个寓言剧 | 第31-32页 |
二 两个喜剧人物 | 第32页 |
三 “问三老”的情节设置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科场中的先觉者:《不伏老》 | 第33-37页 |
一 科场中的先觉者 | 第33-35页 |
二 含泪的微笑 | 第35页 |
三 场景式喜剧 | 第35-37页 |
第三节 漫画吝啬鬼:《一文钱》 | 第37-40页 |
一 从《看钱奴》到《一文钱》 | 第37-38页 |
二 喜剧人物的刻画 | 第38-39页 |
三 对科白的重视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体悟人生荒诞:《真傀儡》 | 第40-44页 |
一 人事的乖讹 | 第40-41页 |
二 多重意蕴 | 第41-42页 |
三 “戏中戏”的独特效果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明杂剧喜剧的生长土壤 | 第44-57页 |
第一节 明杂剧喜剧的创作主体 | 第44-48页 |
一 创作主体的文人化 | 第44-45页 |
二 特定历史情境与文人心态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明代喜剧观念的进步 | 第48-52页 |
一 明代以前关于喜剧的论述 | 第48-49页 |
二 明代关于喜剧的论述 | 第49-52页 |
第三节 明代杂剧观念的转变 | 第52-57页 |
一 案头化的意义 | 第52-54页 |
二 体制的自由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引文注释 | 第58-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