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笔迹鉴别软件研究与开发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笔迹鉴别的概念 | 第11-12页 |
·笔迹鉴别的可行性 | 第12-13页 |
·笔迹鉴定的意义 | 第13页 |
·笔迹鉴定研究的历史 | 第13-14页 |
·笔迹鉴定研究的现状简介 | 第14-15页 |
·笔迹鉴别与相关领域的关系 | 第15-17页 |
·笔迹鉴别与字符识别的关系 | 第15-16页 |
·笔迹鉴别与生物特征识别的关系 | 第16-17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第18页 |
·应用与软件编制 | 第18-19页 |
·本文的体系结构 | 第19-21页 |
第2章 计算机笔迹鉴别的系统构成 | 第21-26页 |
·计算机笔迹鉴别与人工鉴别的各自特点 | 第21-22页 |
·计算机笔迹鉴别的系统流程 | 第22-25页 |
·综合决策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笔迹的预处理 | 第26-32页 |
·去除笔迹的格线与噪声 | 第26-28页 |
·颜色模型及其转换 | 第26-27页 |
·去噪算法 | 第27-28页 |
·字符的分割 | 第28-31页 |
·字符的自动分割算法 | 第29-30页 |
·字符的手动分割 | 第30-31页 |
·字符的归一化 | 第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矩特征算法 | 第32-41页 |
·矩的概念 | 第32页 |
·矩的计算及其物理意义 | 第32-34页 |
·形状特征的计算 | 第34-37页 |
·试验与结果 | 第37-39页 |
·使用样本 | 第37页 |
·匹配算法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矩方法在笔迹鉴别软件中的运用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5章 高阶相关算法 | 第41-50页 |
·高阶相关算法介绍与实验 | 第41-45页 |
·高阶相关算法介绍 | 第41-43页 |
·试验与结果 | 第43-45页 |
·试验方案 | 第43-44页 |
·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改进的高阶相关算法 | 第45-48页 |
·改进的高阶相关算法介绍 | 第45-47页 |
·试验与结果 | 第47-48页 |
·试验方案 | 第47-48页 |
·试验结果 | 第48页 |
·高阶相关算法在笔迹鉴别软件中的运用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6章 笔迹纹理分析 | 第50-61页 |
·纹理与笔迹纹理 | 第50页 |
·常见的纹理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多通道分析理论基础 | 第54-56页 |
·Fourier变换及其快速变换 | 第54-55页 |
·Gabor变换 | 第55页 |
·小波变换 | 第55-56页 |
·使用Gabor的笔迹鉴别算法 | 第56-59页 |
·算法介绍 | 第57-58页 |
·试验与结果 | 第58-59页 |
·使用小波变换进行笔迹鉴别的构想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7章 文检专家经验在笔迹鉴别上的运用 | 第61-69页 |
·专家系统简介 | 第61-62页 |
·文检专家常用的特征 | 第62-66页 |
·笔迹专家系统的设计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8章 软件系统技术路线与实现 | 第69-94页 |
·软件系统组成与实现 | 第69-76页 |
·程序总体规划及其框图 | 第69-70页 |
·前台图像处理程序 | 第70-74页 |
·数据传输程序 | 第74-75页 |
·数据库管理程序 | 第75-76页 |
·C++Builder介绍及其在系统中的运用 | 第76-84页 |
·C++Builder图像处理功能及其运用 | 第77-80页 |
·C++Builder网络功能及其运用 | 第80-82页 |
·C++Builder数据库功能及其运用 | 第82-84页 |
·Matlab的运用 | 第84-89页 |
·Matlab的介绍 | 第84-87页 |
·Matlab的图像处理工具箱函数 | 第87-88页 |
·C++Builder与Matlab的接口编程 | 第88-89页 |
·软件的后期部署 | 第89-93页 |
·创建帮助文件和文档 | 第89-91页 |
·软件的保护 | 第91-92页 |
·安装盘的制作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