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运动性疲劳中医因机证治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7页
引言第7-8页
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与分类第8-9页
 1.1 运动性疲劳的定义第8页
 1.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第8-9页
 1.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类第9页
2. 运动性疲劳的临床表现和判断指标第9-10页
 2.1 运动性疲劳的症状与判断第9-10页
 2.2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类证候第10页
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文献研究第10-16页
 3.1 中医典籍中关于运动性疲劳概念的相关论述第10-15页
 3.2 与运动性疲劳容易混淆而须区别的病症名第15-16页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第16-29页
 4.1 运动性疲劳产生原因和发生因素第16-20页
  4.1.1 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病因——过劳第17-18页
  4.1.2 运动性疲劳还与“饮食失调”、“七情内伤”、“过逸”密切相关第18-20页
 4.2 运动与疲劳的中医生理联系和病理机制第20-29页
  4.2.1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脾的病理生理联系第20-22页
  4.2.2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肾的病理生理联系第22-23页
  4.2.3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肝的病理生理联系第23-26页
  4.2.4 运动性疲劳与中医心、肺的病理生理联系第26-27页
  4.2.5 不同运动状态下疲劳病机的差异性第27-29页
5. 运动性疲劳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第29-45页
 5.1 基于消除运动性疲劳症状的一般方法第29-34页
  5.1.1 心理学措施第29-30页
  5.1.2 活动性休息第30页
  5.1.3 针灸抗疲劳第30-31页
  5.1.4 推拿按摩配合中药外用消除运动性疲劳第31-32页
  5.1.5 气功、导引消除运动性疲劳第32页
  5.1.6 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营养第32-34页
  5.1.7 消除运动性疲劳症状的其他一般方法第34页
 5.2 针对运动性疲劳脏腑气血病机的逆治方法第34-40页
  5.2.1 从补益脾肾立法抗运动性疲劳第35-38页
  5.2.2 从“肝主疏泄”功能出发,以理气扶正立法抗运动性疲劳第38-39页
  5.2.3 以清消立法抗运动性疲劳第39-40页
 5.3 建立运动性疲劳的病证概念,辨证论治抗运动性疲劳第40-43页
  5.3.1 运动性疲劳病及分型论治第41-42页
  5.3.2 建立运动性疲劳“证”,辨证论治第42-43页
 5.4 不同运动状态中医抗疲劳原则方法的差异性第43-45页
  5.4.1 不同训练类型运动性疲劳治法的差异第43页
  5.4.2 不同运动阶段运动性疲劳治法的差异第43-45页
小结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7-49页
附录1 单味中药抗疲劳作用机理第49-53页
附录2 中医典籍中关于“疲劳”(劳倦、劳伤、虚劳)的相关原文第53-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合并会计报表研究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预测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