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8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投资银行风险概述 | 第21-42页 |
2.1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 | 第21-29页 |
2.2 投资银行风险及其成因 | 第29-32页 |
2.3 投资银行的风险特征与类型 | 第32-34页 |
2.4 宏观视角下的金融风险理论 | 第34-42页 |
第3章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42-74页 |
3.1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概述 | 第42-45页 |
3.2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 | 第45-49页 |
3.3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工具 | 第49-60页 |
3.4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 | 第60-70页 |
3.5 投资银行风险预警与监控体系 | 第70-74页 |
第4章 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国际考察 | 第74-91页 |
4.1 美国投资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 | 第74-83页 |
4.2 加拿大投资银行业的风险管理 | 第83-88页 |
4.3 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业风险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88-91页 |
第5章 基于风险管理的我国投资银行公司治理 | 第91-118页 |
5.1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 第91-92页 |
5.2 美国投资银行的治理结构 | 第92-99页 |
5.3 基于治理机制的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生成机理 | 第99-108页 |
5.4 中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思路:基于治理机制的考虑 | 第108-118页 |
第6章 我国投资银行本源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118-130页 |
6.1 投资银行承销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118-124页 |
6.2 投资银行经纪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124-126页 |
6.3 投资银行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126-130页 |
第7章 我国投资银行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 | 第130-141页 |
7.1 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 第130-131页 |
7.2 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 | 第131-133页 |
7.3 企业并购的风险管理 | 第133-134页 |
7.4 项目融资的风险管理 | 第134-136页 |
7.5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 | 第136-137页 |
7.6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 | 第137-141页 |
第8章 我国投资银行业的外部监管 | 第141-153页 |
8.1 经济学对监管的理论分析 | 第141-144页 |
8.2 监管的目标和监管体系 | 第144-149页 |
8.3 对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及控制的监管 | 第149-151页 |
8.4 对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 | 第151-153页 |
第9章 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支撑体系 | 第153-168页 |
9.1 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子分析 | 第153-159页 |
9.2 我国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支撑体系构建思路 | 第159-168页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8-170页 |
10.1 全文总结 | 第168页 |
10.2 研究展望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