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喜阴药物论文

西洋参干制机理及茎叶果深加工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9页
 1、 西洋参起源第12-13页
  1.1、 加拿大的西洋参发现第12-13页
  1.2、 美国西洋参的发现第13页
  1.3、 西洋参面临濒危第13页
  1.4、 西洋参的人工栽培第13页
 2、 西洋参的用途第13-14页
 3、 我国引种西洋参及西洋参产业发展概况第14-17页
  3.1、 我国引种西洋参情况第14页
  3.2、 西洋参产业概况第14-17页
 4、 西洋参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及其特性第17-25页
  4.1、 西洋参皂甙——生理活性物质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第17-19页
  4.2、 西洋参皂甙类型及其特性第19-25页
   4.2.1、 西洋参皂甙类型第19-22页
   4.2.2、 皂甙元的结构第22页
   4.2.3、 皂甙的部分特性及西洋参与中国人参皂甙的比较第22-25页
    4.2.3.1、 皂甙的部分特性第22-23页
    4.2.3.2、 西洋参皂甙与中国人参皂甙的比较第23-25页
 5、 药理学研究及功用第25-27页
 6、 西洋参研究现状第27-34页
  6.1、 病虫害研究第28-29页
  6.2、 参棚研究第29-30页
  6.3、 生态学研究第30页
  6.4、 栽培和悬浮培养研究第30-31页
  6.5、 育种学研究第31-32页
  6.6、 活性成分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研究第32页
  6.7、 加工利用研究第32-33页
  6.8、 其它第33页
  6.9、 前沿及热点问题第33-34页
   6.9.1、 目前研究的水平和动态第33-34页
   6.9.2、 热点问题第34页
 7、 果酒发酵及酵母菌特性第34-36页
  7.1、 果酒发酵及酿酒酵母第34-35页
  7.2、 葡萄酒酵母菌具有以下一些优良特性第35-36页
 8、 西洋参干制研究第36-37页
 9、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37-39页
第二章 西洋参茎、叶、花总皂甙的提取分离研究第39-5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9-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1页
  2.1、 不同年生茎叶总皂甙含量的比较第43-44页
  2.2、 热水提取不同年生叶总皂甙比较第44-45页
  2.3、 不同溶剂提取分离叶花根总皂甙的比较分析第45-46页
  2.4、 不同溶剂优选结果比较分析第46-51页
 3、 讨论第51-53页
  3.1、 关于西洋参皂甙溶出度的影响因素第51页
  3.2、 西洋参皂甙的分离第51-53页
  3.3、 关于含量较高的花蕾总皂甙测定的探讨第53页
 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三章 西洋参茎叶多糖的提取利用研究第55-62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5-5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8-60页
  2.1、 西洋参茎叶多糖的含量第58页
  2.2、 水提—乙醇沉淀研究结果第58-59页
  2.3、 乙醇提取大孔树脂分离多糖研究结果分析第59-60页
 3、 讨论第60-61页
  3.1、 提取分离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第60页
  3.2、 西洋参叶多糖的纯度、组分以及活性研究第60-61页
 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西洋参果酒发酵研究第62-87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2-6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6-83页
  2.1、 西洋参鲜果内含物的研究第66-70页
  2.2、 果酒发酵原理第70页
  2.3、 酵母菌发酵动力学研究第70-73页
  2.4、 皂甙生成动力学研究第73-75页
   2.4.1、 发酵过程皂甙变化研究第73页
   2.4.2、 皂甙增生数学模型和动力学分析研究第73-75页
  2.5、 发酵工艺研究分析第75-81页
   2.5.1、 不同发酵方式的比较第75-77页
   2.5.2、 发酵前后原料和产品各种有效成分分析比较研究第77-78页
   2.5.3、 发酵方式的确定第78-81页
  2.6、 果皮及果酒色素的研究第81-83页
   2.6.1、 西洋参果皮色泽特性的研究第81-82页
   2.6.2、 发酵产品的色泽第82-83页
 3、 讨论第83-84页
  3.1、 西洋参果实的利用价值第83页
  3.2、 西洋参果汁酒的发酵、皂甙增生和色泽研究第83-84页
 4、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五章 西洋参根干制机理研究第87-116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8-9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3-111页
  2.1、 西洋参鲜根主要有效成分的研究第93-95页
  2.2、 西洋参干制机理研究第95-100页
   2.2.1、 西洋参干制过程中水分变化规律研究第95-98页
   2.2.2、 西洋参干燥过程中水分变化数学模型分析第98-99页
   2.2.3、 西洋参干制过程中温度湿度变化分析第99-100页
  2.3、 西洋参干制过程常见的败坏现象分析第100-105页
   2.3.1、 常见的败坏现象第100-102页
   2.3.2、 导致西洋参干燥过程中败坏的原因第102-105页
   2.3.3、 防止败坏的措施第105页
  2.4、 西洋参干制工艺的确定第105-108页
   2.4.1、 不同干燥方式的比较研究第105-106页
   2.4.2、 干燥前后原料和成品各种有效成分分析比较第106-107页
   2.4.3、 干燥工艺的确定第107-108页
  2.5、 褐变现象和褐变机理的探讨第108-111页
 3、 讨论第111-114页
  3.1、 温度、湿度对干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第111-112页
  3.2、 现代干燥技术对干制品品质的影响第112-113页
  3.3、 关于褐变机理的研究第113-114页
 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4.1、 西洋参干燥机理第114页
  4.2、 干燥过程中败坏参的产生和褐变机理研究第114-115页
  4.3、 “红眼圈”参品质的评价第115页
  4.4、 干制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点第115-116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关磁阻电机功率变换系统的研究
下一篇:硒元素与添加剂对麦芽生化特性及酿造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