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企业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 第12-20页 |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一阶段:强调内部控制 | 第12页 |
·第二阶段:强调全面风险管理 | 第12-14页 |
·中国与美国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的比较研究 | 第14-17页 |
·美国COSO-ERM框架 | 第14-15页 |
·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框架 | 第15页 |
·COSO-ERM框架与《指引》的要素对比 | 第15-17页 |
·COSO-ERM框架与《指引》的对比小结 | 第17页 |
·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3章 娄底电业局电费回收风险与成因分析 | 第20-36页 |
·娄底电业局电费回收现状分析 | 第20-22页 |
·娄底电业局售电量描述 | 第20-21页 |
·娄底电业局企业客户欠费情况 | 第21-22页 |
·娄底电业局居民客户欠费情况 | 第22页 |
·娄底电业局电费回收的经验总结 | 第22-29页 |
·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 第22-24页 |
·加强管理,堵塞漏洞 | 第24-26页 |
·及时沟通,寻求支持 | 第26-27页 |
·注重技巧,优质服务 | 第27-29页 |
·娄底电业局企业客户欠费风险来源 | 第29-33页 |
·企业经营不善形成的风险 | 第29-30页 |
·企业信用缺失形成的风险 | 第30-31页 |
·第三方的干预形成的风险 | 第31-32页 |
·电业局内部管理不善形成的风险 | 第32-33页 |
·娄底电业局居民客户欠费风险来源 | 第33页 |
·缴费困难形成的欠费 | 第33页 |
·居民信用缺失形成的风险 | 第33页 |
·娄底电业局风险成因分析 | 第33-36页 |
·电网企业承担着公共服务职能,导致电业局不能强行断电,自身风险增加 | 第33-34页 |
·先用电后交费模式导致资金占用大,发生欠费的机会多 | 第34页 |
·电力改革,电力供求变化导致电业企业控制权降低,回收风险增加 | 第34-35页 |
·《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规定导致回收周期加长,回收风险增加 | 第35-36页 |
第4章 娄底电业局降低电费回收风险对策 | 第36-62页 |
·大力推行新型电费结算方式,从源头上防范电费风险 | 第37-40页 |
·购电制预付制度 | 第37-38页 |
·分次划拨制度 | 第38-39页 |
·预付电费制度 | 第39-40页 |
·信用等级划分及应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超前控制风险 | 第40-43页 |
·电费信用等级划分 | 第40-41页 |
·基于客户的信用等级的客户分类管理 | 第41-42页 |
·基于客户风险等级的风险管理策略 | 第42-43页 |
·加强管理机制建设,防范电费回收过程风险 | 第43-45页 |
·胡萝卜+大棒:完善公司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 第43页 |
·成立催费小组,对大客户催缴电费 | 第43-44页 |
·用心服务,创造顾客让渡价值 | 第44-45页 |
·创新电费回收手段,防范电费回收服务风险 | 第45-47页 |
·走收模式 | 第46页 |
·电费充值卡交费模式 | 第46页 |
·代理商收费模式 | 第46-47页 |
·网上供电营业厅收费模式 | 第47页 |
·实施关系营销,创建和谐营销环境 | 第47-49页 |
·电网企业和客户的关系营销 | 第47-48页 |
·电网企业和政府的关系营销 | 第48-49页 |
·运用法律武器,事后防范电费回收坏账风险 | 第49-51页 |
·运用督促程序保障电费回收 | 第49页 |
·运用电费债权的保全来确保电费回收 | 第49-50页 |
·运用不安抗辩权来保障电费回收 | 第50页 |
·运用担保手段来保障电费回收 | 第50-51页 |
·金融危机下电费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建设方案 | 第51-62页 |
·电费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 第51页 |
·电费风险管理体系的总体框架 | 第51-53页 |
·电费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规划 | 第53-55页 |
·电费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设计 | 第55-56页 |
·电费风险管理报告体系建设 | 第56-57页 |
·电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第57-62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2-64页 |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本文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63-64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63页 |
·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目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