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驰名商标的概念与特征 | 第11-25页 |
·驰名商标概念的界定 | 第11-16页 |
·驰名商标概念的提出 | 第11-12页 |
·驰名商标保护范围与标准的确定 | 第12-13页 |
·中国对驰名商标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驰名商标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5-16页 |
·驰名商标的法律特征 | 第16-18页 |
·超越地域范围的垄断权 | 第16-17页 |
·超越先申请原则的注册权 | 第17页 |
·严格限制的转让权和许可权 | 第17页 |
·显著性的特殊要求 | 第17-18页 |
·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经济分析 | 第18-22页 |
·品牌化消费的出现 | 第19-20页 |
·品牌的价值凸显和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 第20页 |
·品牌的扩张和企业多元化经营 | 第20-22页 |
·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混淆理论 | 第22-23页 |
·联想理论 | 第23页 |
·淡化理论 | 第23-25页 |
第2章 驰名商标的国际保护与各国保护 | 第25-34页 |
·驰名商标国际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5-29页 |
·《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25-26页 |
·AIPPI对提高驰名商标保护水平所作的贡献 | 第26页 |
·《TRIPS协议》对驰名商标保护的发展 | 第26-28页 |
·关于驰名商标保护规定的联合建议 | 第28-29页 |
·主要国家驰名商标保护概述 | 第29-34页 |
·韩国著名商标保护方法 | 第29-30页 |
·美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30页 |
·法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30-31页 |
·德国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 第31页 |
·驰名商标国际保护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 | 第31-34页 |
第3章 完善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法律思考 | 第34-58页 |
·中国驰名商标的保护方式与范围 | 第34-39页 |
·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方式——混合方式 | 第34-35页 |
·对驰名商标注册条件的放宽 | 第35-36页 |
·对注册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 | 第36-37页 |
·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 第37页 |
·禁止他人将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使用 | 第37-38页 |
·禁止他人将驰名商标注册为域名 | 第38-39页 |
·中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与程序 | 第39-44页 |
·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 第39-40页 |
·认定驰名商标的证据材料 | 第40-41页 |
·驰名商标的认定机构和方式 | 第41-42页 |
·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程序 | 第42-43页 |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程序 | 第43-44页 |
·中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建议 | 第44-58页 |
·跨类保护应当扩展到未注册的驰名商标 | 第44页 |
·对恶意注册行为行使撤销权的时间限制 | 第44-45页 |
·对驰名商标应当有“合理使用”的限制 | 第45-46页 |
·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程序有待完善 | 第46-48页 |
·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的立法 | 第48-49页 |
·加强驰名商标的刑法保护 | 第49-53页 |
·增强驰名商标的域外保护意识 | 第53-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