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视野下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6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8-9页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页 |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留守儿童:基于全纳教育的视角 | 第16-24页 |
一、全纳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 | 第16-17页 |
(一) 从关注部分儿童到关注所有儿童 | 第17页 |
(二) 从关注个体到关注全体 | 第17页 |
(三) 从关注知识到关注合作 | 第17页 |
二、留守儿童生存境遇概观 | 第17-20页 |
(一) 情感的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 | 第18页 |
(二) 安全问题突出,监护职责浅层化 | 第18-19页 |
(三) 入学难,辍学率高 | 第19页 |
(四) 行为偏差,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 | 第19-20页 |
三、留守儿童的类型 | 第20-24页 |
(一) 生理性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 第20-21页 |
(二) 心理性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 第21页 |
(三) 社会性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 第21-22页 |
(四) 成就性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走近现场——留守儿童的弱势境况 | 第24-37页 |
一、留守儿童的学校场域 | 第24-25页 |
二、生理性弱势留守儿童之境况 | 第25-28页 |
(一) 女童家庭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二) 女童的学习、教育情况 | 第26-28页 |
三、心理性弱势留守儿童之境况 | 第28-31页 |
(一) 性格自卑、孤僻的S4 | 第28-29页 |
(二) 性格内向的S5 | 第29-31页 |
四、社会性弱势留守儿童之境况 | 第31-34页 |
(一) “野猫子”:S6 | 第31-32页 |
(二) “艾滋家庭”儿童:S7 | 第32-34页 |
五、成就性弱势留守儿童之境况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留守儿童弱势处境的成因分析 | 第37-44页 |
一、社会因素 | 第37-39页 |
(一)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 | 第38页 |
(二) 农民家庭经济的负担过重 | 第38页 |
(三) “重男轻女”观念 | 第38-39页 |
(四) “读书无用论” | 第39页 |
二、家庭因素 | 第39-41页 |
(一) 教育素质水平较低 | 第39-40页 |
(二) 社会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 第40页 |
(三) 隔代教养的弊端 | 第40-41页 |
三、学校因素 | 第41-44页 |
(一) “麦当劳化”和教育的“无效性” | 第41-43页 |
(二) 家庭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疏离 | 第43-44页 |
结语:以“全纳教育”为指导,更多关爱留守儿童 | 第44-47页 |
注释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