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戏剧艺术论文--中国戏剧艺术论文--地方剧艺术论文

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马兰角色形象塑造与审美意识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4页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第12页
 四、 研究限制第12-14页
第一章 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与马兰时代背景分析第14-24页
 引言第14页
 一、 黄梅戏的历史沿革第14-16页
  (一) 黄梅戏的产生与职业化发展第14-15页
  (二)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第15-16页
 二、 黄梅戏影视化进程及表演艺术主流趋势第16-20页
  (一) 五、六十年代——严凤英时代第16-18页
  (二) 七、八十年代——马兰时代第18-19页
  (三) 新时期——韩再芬时代第19-20页
 三、 马兰的艺术道路及其在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的作用第20-24页
  (一) 马兰的成长经历和艺术道路第20-21页
  (二) 马兰在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的作用第21-24页
第二章 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马兰角色形象塑造与作用分析第24-44页
 引言第24页
 一、 受苦受难、顽强不屈型——代表作《龙女》第24-30页
  (一) 金枝玉叶的身份与忠贞不渝的品行第25页
  (二) 娇美纤弱的身段与高贵典雅的扮相第25-26页
  (三) 清新迂回的唱腔与浅显易懂的科白第26-29页
  (四) 清新自然的表演与色彩绚丽的画面第29-30页
 二、 封建重压、饱含屈辱型——代表作《劈棺惊梦》第30-34页
  (一) 身心受控的身份与正直优柔的品行第30-31页
  (二) 柔弱娇美的身段与淡雅如菊的扮相第31-32页
  (三) 传统的黄梅戏方言与现代音乐配器第32-33页
  (四) 戏曲的虚拟性和电视的逼真性统一第33-34页
 三、 纯真至情、大家闺秀型——代表作《西厢记》第34-39页
  (一) 名门千金的身份与刚烈不屈的品行第35页
  (二) 古典仕女的身段与庄重纯真的扮相第35-37页
  (三) 首尝普通话道白与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第37-38页
  (四) 由内而外的表演与动人心魄的画面第38-39页
 四、 胆识超凡、自尊自信型——代表作《遥指杏花村》第39-44页
  (一) 新型寡妇的身份与感恩钟情的品行第40-41页
  (二) 刚柔兼济的身段与成熟干练的扮相第41页
  (三) 完全普通话道白与黄梅戏歌新音乐第41-42页
  (四) 自我体验的轮廓表演与蒙太奇画面组合第42-44页
第三章 黄梅戏影视化进程中马兰作品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第44-57页
 引言第44页
 一、 马兰黄梅戏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特征与美学评价第44-48页
  (一) 以现代影视剧式的叙事为中心第44-45页
  (二) 诗意化的表达与写实相结合第45-47页
  (三) 清新、自然的本色表演艺术第47-48页
 二、 马兰黄梅戏影视作品的审美意识第48-53页
  (一) 呈现柔美性及女性特征第48-49页
  (二) 人性建构的完整性第49-52页
  (三) 推崇自我意识和革新意识第52-53页
 三、 马兰黄梅戏影视作品的审美价值第53-57页
  (一) 民俗学价值第53-54页
  (二) 生命学价值第54-55页
  (三) 宗教学价值第55页
  (四) 哲学价值第55-57页
结语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传媒视野下的戏曲演出--以1913-1929年《申报》上有关梅兰芳的戏曲信息为考察对象
下一篇:明末清初豫东词人群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