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6-8页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6页 |
2 理论文献回顾 | 第6-8页 |
第一章 消失的“群像”——从传统经典人物报道转向多元化的个体描摹 | 第8-12页 |
·《走下神坛的雷锋》——传统经典人物报道变迁 | 第8-9页 |
·“高大全”的雷锋 | 第8-9页 |
·典型报道研究回顾 | 第9页 |
·人物类媒体的诞生 | 第9-12页 |
第二章 以人为本的关怀取向——《南方人物周刊》的精神气质 | 第12-19页 |
·《南方人物周刊》的创刊历程 | 第12-13页 |
·文人论政——脱胎于《南方周末》的嬗变轨迹 | 第13-15页 |
·议题构建中的磨合与探索 | 第15-19页 |
第三章 有过时的新闻,没有过时的人性——《南方人物周刊》报道取向 | 第19-29页 |
·《南方人物周刊》人物选择的特点 | 第19-22页 |
·选择富有争议性的个体 | 第19-20页 |
·侧重于对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的关怀 | 第20-21页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历史变迁视角下的人物报道 | 第21-22页 |
·让社会聆听“病人”的声音——《崔永元 我要拍案而起》 | 第22-24页 |
·叙述风格特色 | 第24-29页 |
·在提问中解构时代断裂口的弥缝——《刘忠德 一位前文化部长的价值观》 | 第24-25页 |
·细节现人心 | 第25-26页 |
·周围人眼中勾勒出的人——侧面叙述 | 第26-27页 |
·人物报道的平衡——章含之的两面之辞 | 第27页 |
·新新闻主义引发的争议 | 第27-29页 |
第四章 多重力量博弈下的杂志命运 | 第29-32页 |
·潜移默化的商业力量 | 第29-30页 |
·迎合市场需求 | 第29-30页 |
·尴尬的“本刊言论” | 第30页 |
·专业主义在体制内——《卢跃刚 做一个清道夫,警觉、用力地》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注释和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后记 | 第36-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