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区高速公路路基高度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我国高速公路路基高度现状及产生原因 | 第8-9页 |
| ·高、低路基优缺点对照 | 第9-11页 |
| ·高路基存在的主要缺陷 | 第9-10页 |
| ·低路基高度的优缺点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情况及分析 | 第13-15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15-18页 |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路基高度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措施 | 第18-32页 |
| ·路基高度影响因素 | 第18-29页 |
| ·自然条件因素 | 第18-19页 |
| ·技术性因素 | 第19-27页 |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27页 |
|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7-29页 |
| ·降低路基高度的措施 | 第29-32页 |
| ·利用地质条件,降低路基填筑高度 | 第29页 |
| ·路线设计方面 | 第29-30页 |
| ·通道、立体交叉等构造物合理设置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下挖通道排水设施方案研究 | 第32-48页 |
| ·通道处排水现状调查 | 第32-33页 |
| ·通道处排水设施设置的原则 | 第33页 |
| ·通道下部排水设施布设 | 第33-47页 |
| ·通道的分类 | 第33-34页 |
| ·设防雨棚 | 第34-35页 |
| ·设蒸发(蓄水)池 | 第35-45页 |
| ·设泵站 | 第45-46页 |
| ·几种方案的特点对比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路基高度评价体系 | 第48-64页 |
| ·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方法选择 | 第48-52页 |
| ·灰色系统理论介绍 | 第48-49页 |
| ·灰色系统评价路基高度适应性研究 | 第49页 |
| ·高速公路路基高度选择的灰关联分析模型 | 第49-50页 |
|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特征 | 第50-5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2-55页 |
| ·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 第52页 |
|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2-55页 |
| ·建立灰关联分析评价体系模型 | 第55-58页 |
| ·确定决策矩阵 | 第55-56页 |
| ·初始化处理得到综合决策矩阵 | 第56页 |
| ·确定参考数据列,求关联系数决策矩阵 | 第56-58页 |
| ·计算关联度并确定最佳方案 | 第58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8-64页 |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58-59页 |
| ·层次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59-60页 |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60页 |
|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第60-61页 |
| ·一致性检验 | 第61页 |
| ·计算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因素的权重 | 第61-62页 |
| ·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平原区高速公路合理路基高度确定方法 | 第64-75页 |
| ·合理路基高度确定的原则 | 第64-65页 |
| ·平原区高速公路合理路基高度的确定流程 | 第65-66页 |
| ·路基高度设计实例分析 | 第66-75页 |
| 第六章 合理路基高度度确定的工程验证 | 第75-80页 |
| ·工程概况介绍 | 第75-76页 |
| ·综述 | 第75页 |
| ·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第75-76页 |
| ·主要控制点及平面线形指标 | 第76页 |
| ·高、低路基纵坡设计方案的指标对比 | 第76-78页 |
| ·原路线(高路基)纵坡设计方案 | 第76-77页 |
| ·低路基纵坡设计方案 | 第77-78页 |
| ·不同方案各项指标评价 | 第78-79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定 | 第78页 |
| ·各项指标对比 | 第78-79页 |
| ·推荐方案 | 第79页 |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附录 | 第84-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