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激光技术、微波激射技术论文--激光物理和基本理论论文

飞秒激光脉冲在温度控制的惰性气体中传输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12-13页
     ·理论部分第12-13页
     ·实验部分第13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15页
第二章 飞秒光学基础第15-45页
   ·飞秒脉冲简介第15-25页
     ·时间尺度第15页
     ·飞秒激光的概念和特点第15-16页
     ·飞秒激光的发展简史第16-20页
     ·啁啾脉冲放大(Chiped Pulse Amplification, CPA)系统简介.第20-23页
     ·飞秒脉冲激光器的应用第23-25页
   ·飞秒脉冲的基本概念和数学表述第25-29页
     ·单色波的数学表述第25-26页
     ·单脉冲的时频关系第26-27页
     ·啁啾第27-28页
     ·脉冲的功率和能量第28-29页
   ·脉冲在介质中的传输第29-44页
     ·损耗第29页
     ·脉冲在透明介质中的传输第29-32页
     ·色散第32-34页
     ·衍射第34页
     ·非线性效应第34-40页
     ·脉冲在介质中的传输第40-44页
   ·小结第44-45页
第三章 飞秒脉冲在介质中的传输方程第45-67页
   ·不考虑电离情况下的方程第45-52页
     ·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到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第45-51页
     ·其他方程第51-52页
   ·考虑电离情况下的方程组第52-55页
     ·方程组一第52-54页
     ·方程组二第54页
     ·方程组三第54-55页
   ·方程中介质的参数第55-61页
     ·中空光波导参数第55-58页
     ·气体的折射率第58-59页
     ·气体的非线性折射率第59-61页
   ·时域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在特定条件下的解析解第61-62页
     ·只有色散第61页
     ·只有自相位调制第61页
     ·自相位调制和自陡峭效应共同作用第61-62页
   ·方程的数值解法第62-66页
     ·分步法第62-63页
     ·傅立叶法(光谱法)第63-64页
     ·分步傅立叶法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第64-65页
     ·迭代法第65页
     ·龙格库塔(Runge-Kutta, R-K)法第65-66页
   ·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飞秒脉冲在氩气中传输的研究第67-87页
   ·分段中空光波导的优化第67-72页
   ·各种初始条件对脉冲传输的影响第72-86页
     ·峰值功率的影响第72-75页
     ·压强的影响第75-77页
     ·光斑半径影响第77-79页
     ·脉宽的影响第79-81页
     ·焦距的影响第81-83页
     ·超高斯脉冲的传播第83-86页
   ·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飞秒脉冲在梯度温度气体中传输的理论研究第87-107页
   ·梯度温度和梯度密度第88-93页
     ·理想气体方程和范德瓦耳斯方程第88页
     ·气压、温度和密度第88-91页
     ·梯度温度第91-93页
   ·飞秒脉冲在梯度温度氩气传输中的光谱展宽第93-100页
     ·光谱展宽第94-95页
     ·在不同形状梯度温度中传播第95-97页
     ·高能量脉冲输入下的情况第97-100页
   ·光谱展宽量化分析第100页
   ·理想梯度温度曲线第100-106页
     ·理想梯度温度曲线第100-102页
     ·脉冲能量的影响第102-103页
     ·脉冲宽度的影响第103-104页
     ·光纤半径的影响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飞秒脉冲在温度控制的惰性气体中传输的实验研究第107-129页
   ·成丝过程中的物理机制第109-113页
     ·衍射第110页
     ·群速度色散和高阶色散第110页
     ·自聚焦第110-111页
     ·自相位调制第111页
     ·拉曼效应第111页
     ·自陡峭第111-112页
     ·光致电离第112页
     ·等离子体引起自散焦第112-113页
   ·温度梯度成丝实验第113-125页
     ·实验光路和装置第113-115页
     ·加热曲线和加热位置第115-117页
     ·不加热时成丝情况第117-118页
     ·入射光斑质量与光阑作用第118-119页
     ·前端加热第119-120页
     ·中端加热第120-122页
     ·后端加热第122-123页
     ·能量、温度和成丝关系进一步探究第123-124页
     ·脉宽的影响第124-125页
   ·密度与成丝的定性分析第125-126页
   ·成丝的数值计算和模拟第126页
   ·小结第126-129页
     ·实验小结第126-127页
     ·梯度温度的缺点第127页
     ·进一步工作第127-12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9-131页
   ·总结第129页
   ·工作展望第129-131页
     ·理论上的工作第129-130页
     ·实验上的工作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139-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OG光纤环温度瞬态特性检测理论及方法
下一篇:飞秒激光在固体材料上制作微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