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第11-12页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2-13页
   ·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3-15页
   ·相关概念阐述第15-17页
第2章 国内外农村建设情况介绍第17-31页
   ·国外农村建设情况概述第17-22页
     ·英国:环境是农民的无形资产第17-18页
     ·韩国:新村运动第18-19页
     ·日本造村运动:发展一村一品第19-20页
     ·德国城乡等值化:农民变成企业职工第20-21页
     ·美国:用科技实现农业现代化第21-22页
     ·以色列:乡村综合发展第22页
   ·国内新农村建设情况概述第22-26页
     ·四川省外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第22-25页
     ·成都地区新农村建设情况介绍第25-26页
   ·国内外农村建设经验的借鉴意义第26-31页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第26-27页
     ·农业现代化可以与城市化、工业化同时进行第27页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第27-28页
     ·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必不可少第28页
     ·重视科技的应用和技术人才的培养第28-31页
第3章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发展现状概述第31-45页
   ·成都平原农村的基本情况第31-36页
     ·成都平原农村自然、地理情况概述第31-34页
     ·成都平原产业情况简介第34-36页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现状第36-41页
     ·农村建设现状情况概述第36-37页
     ·成都平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第37-41页
   ·成都平原农村的相似与差异分析第41-45页
     ·相似性:耕作半径、农作物、上地整理、新型社区第42-43页
     ·差异性:区位、辐射范围、产业、人口规模第43-45页
第4章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问题及成因分析第45-60页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主导因素分析第45-50页
     ·自然因素分析第45-47页
     ·土地利用因素分析第47-48页
     ·历史人文因素分析第48-50页
   ·成都平原农村的特点第50-54页
     ·林盘的物质空间的不可复制性第51-52页
     ·聚落形态的研究第52-54页
   ·成都新农村规划情况概述第54-56页
     ·“三个集中”对新农村规划的指导意义第54页
     ·规划“满覆盖“工作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第54-56页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第56-60页
     ·建设的同一化第56-57页
     ·农村新型社区与土地整理分割第57页
     ·对林盘的破坏第57-58页
     ·选址占用耕地第58页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没有统筹安排第58-60页
第5章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模式与发展对策探讨第60-91页
   ·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第60-63页
     ·城乡二元结构的弊端第60-61页
     ·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第61页
     ·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关系模型第61-62页
     ·各部门对新村建设的看法与做法第62-63页
   ·成都平原农村集群研究第63-65页
   ·成都平原农村的分类与所属类型第65-66页
     ·以区位作为分类标准的农村类型:城镇型、城郊型、农庄型第65-66页
     ·以产业作为分类标准的农村类型: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服务带动型第66页
   ·成都平原新农村建设具体模式分析第66-88页
     ·以区位标准分类的农村建设模式第67-79页
     ·以产业标准分类的农村建设模式第79-88页
   ·成都平原农村建设的适用性方法探讨第88-91页
结论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街模式”激励机制探讨
下一篇:新渴望公司新建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工程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