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第一章 桃叶珊瑚苷的研究概况 | 第15-33页 |
1 桃叶珊瑚苷在植物中的分布 | 第16页 |
2 桃叶珊瑚苷及其苷元的结构与性质 | 第16-18页 |
·桃叶珊瑚苷的结构与性质 | 第16-17页 |
·桃叶珊瑚苷苷元的结构与性质 | 第17-18页 |
3 桃叶珊瑚苷及其苷元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 第18-21页 |
·桃叶珊瑚苷的提取与分离 | 第18-19页 |
·桃叶珊瑚苷苷元的获取与纯化 | 第19-20页 |
·桃叶珊瑚苷的含量测定 | 第20-21页 |
4 桃叶珊瑚苷及其苷元的生物活性 | 第21-25页 |
·植物抗生素 | 第21页 |
·抗病毒活性 | 第21-22页 |
·抗炎活性 | 第22-23页 |
·抗微生物活性 | 第23页 |
·抗氧化及延缓衰老活性 | 第23-24页 |
·抗骨质疏松活性 | 第24-25页 |
·营养神经活性 | 第25页 |
·抗肿瘤活性 | 第25页 |
·其他活性 | 第25页 |
5 桃叶珊瑚苷的代谢研究 | 第25-29页 |
·肠道菌群转化 | 第26-28页 |
·药代动力学性质 | 第28页 |
·桃叶珊瑚苷的毒性 | 第28-29页 |
6 桃叶珊瑚苷及其代谢物的合成与利用 | 第29-32页 |
7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章 龙胆苦苷的研究概况 | 第33-41页 |
1 龙胆苦苷的分布与生物合成 | 第33-34页 |
2 龙胆苦苷的理化性质 | 第34-35页 |
3 龙胆苦苷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35页 |
4 龙胆苦苷的生物活性 | 第35-36页 |
·保肝作用 | 第35-36页 |
·抗炎作用 | 第36页 |
5 龙胆苦苷的代谢 | 第36-40页 |
·肠内菌转化 | 第36-39页 |
·药代动力学 | 第39-40页 |
·毒性 | 第40页 |
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桃叶珊瑚苷和龙胆苦苷的热性能研究 | 第41-55页 |
引言 | 第41-42页 |
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2页 |
·实验仪器 | 第42页 |
·实验药品 | 第4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毛细管熔点测定 | 第42页 |
·傅立叶红外图谱的测定 | 第42页 |
·X-射线衍射图谱的测定 | 第42页 |
·DSC实验 | 第42-43页 |
·TG-DTG实验 | 第43页 |
·原位热红外实验 | 第43页 |
·TG-DSC-IR实验 | 第4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3-53页 |
·桃叶珊瑚苷的毛细管熔点测定结果 | 第43-44页 |
·桃叶珊瑚苷的IR特征 | 第44页 |
·桃叶珊瑚苷的X-射线衍射图谱 | 第44页 |
·DSC分析 | 第44-45页 |
·TG/DTG分析 | 第45-46页 |
·热动力学分析 | 第46-48页 |
·原位热红外分析 | 第48-49页 |
·TG-IR分析 | 第49-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桃叶珊瑚苷热裂解过程分析 | 第53页 |
·龙胆苦苷热裂解过程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配伍对龙胆苦苷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 | 第55-81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页 |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试剂及药品 | 第56页 |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56-57页 |
·供试药物的提取与制备 | 第57页 |
·HPLC色谱条件 | 第57页 |
·龙胆苦苷和甘草酸测定线性范围考察 | 第57-58页 |
·龙胆苦苷线性范围考察 | 第57-58页 |
·甘草酸线性范围考察 | 第58页 |
·各提取液中龙胆苦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 第58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58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58页 |
·样品冻融稳定性实验 | 第58-59页 |
·动物分组 | 第59页 |
·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59页 |
·样品测定 | 第5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9-79页 |
·龙胆苦苷与甘草酸的纯度检测 | 第59-60页 |
·方法专属性 | 第60-61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1页 |
·提取液中龙胆苦苷和甘草酸的含量测定 | 第61页 |
·精密度和回收率测定结果 | 第61-63页 |
·冻融稳定性试验 | 第63页 |
·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 第63-79页 |
·血样的HPLC色谱图 | 第63-65页 |
·龙胆苦苷给药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65-66页 |
·单体合并给药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66-69页 |
·甘草酸给药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69-70页 |
·秦艽单煎液给药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0-71页 |
·甘草单煎液给药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71-73页 |
·秦艽与甘草单煎液合并给药组血药浓度测定 | 第73-75页 |
·秦艽与甘草合煎液给药组的血药浓度测定 | 第75-79页 |
4 讨论 | 第79-81页 |
·GL对GE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79页 |
·秦艽中其他成分对GE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79页 |
·甘草与秦艽配伍对GE的影响 | 第79页 |
·配伍对GL药代动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79-81页 |
第五章 桃叶珊瑚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 第81-97页 |
引言 | 第81页 |
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81-82页 |
·实验仪器 | 第81页 |
·试剂与药材 | 第81-82页 |
·实验动物 | 第8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82页 |
·色谱条件 | 第82页 |
·受试药物的制备 | 第82页 |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 | 第82-83页 |
·血样的处理方法 | 第82-83页 |
·组织器官的处理方法 | 第83页 |
·标准生物样品溶液的配制 | 第83页 |
·桃叶珊瑚苷标准血样的配制 | 第83页 |
·桃叶珊瑚苷标准脏器样品的配制 | 第83页 |
·桃叶珊瑚苷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83-84页 |
·精密度和回收率的测定 | 第84页 |
·动物实验 | 第84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84-8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5-96页 |
·方法专属性考察 | 第85-86页 |
·生物样品处理方法的考察 | 第86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86-88页 |
·精密度和回收率测定结果 | 第88-89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89-96页 |
4 讨论 | 第96-97页 |
第六章 桃叶珊瑚苷与龙胆苦苷的胃代谢转化研究 | 第97-109页 |
引言 | 第97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97-98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97-98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98页 |
·实验动物 | 第9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8-101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98-99页 |
·桃叶珊瑚苷的胃代谢转化 | 第99-100页 |
·桃叶珊瑚苷胃代谢产物分析 | 第99页 |
·薄层色谱扫描线性范围考察 | 第99页 |
·温孵时间与药物代谢关系 | 第99页 |
·底物浓度与药物代谢的关系 | 第99-100页 |
·桃叶珊瑚苷及其苷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0页 |
·色谱条件 | 第100页 |
·血样的处理方法 | 第100页 |
·桃叶珊瑚苷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00页 |
·精密度及回收率测定 | 第100页 |
·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100页 |
·龙胆苦苷的的胃代谢转化 | 第100-101页 |
·薄层色谱扫描线性考察 | 第100-101页 |
·龙胆苦苷的胃代谢 | 第10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1-107页 |
·桃叶珊瑚苷的胃代谢转化 | 第101-104页 |
·桃叶珊瑚苷胃代谢产物的确证 | 第101页 |
·薄层色谱扫描线性考察 | 第101-102页 |
·温孵时间与药物代谢关系 | 第102-103页 |
·底物浓度与药物代谢的关系 | 第103-104页 |
·桃叶珊瑚苷及其苷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04-106页 |
·桃叶珊瑚苷和桃叶珊瑚苷苷元的HPLC色谱图 | 第104页 |
·精密度及回收率测定结果 | 第104-105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05页 |
·药浓度测定结果 | 第105-106页 |
·龙胆苦苷的胃代谢转化 | 第106-107页 |
·薄层扫描线性范围考察 | 第106-107页 |
·龙胆苦苷胃代谢 | 第107页 |
4 讨论 | 第107-109页 |
·桃叶珊瑚苷胃代谢产物的分析 | 第107-108页 |
·桃叶珊瑚苷的胃代谢转化率 | 第108页 |
·桃叶珊瑚苷及其苷元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 第108页 |
·龙胆苦苷在胃液中的稳定性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桃叶珊瑚苷和龙胆苦苷对肝药酶的诱导及肝代谢研究 | 第109-123页 |
引言 | 第109-110页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10-111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10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10-111页 |
·实验动物 | 第11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1-115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111-113页 |
·大鼠肝微粒体的诱导实验 | 第113页 |
·肝微粒体的制备 | 第113页 |
·肝微粒体悬浮液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13页 |
·肝微粒体中CYP450酶活性的侧定 | 第113-114页 |
·桃叶珊瑚苷的肝微粒体代谢实验 | 第114页 |
·桃叶珊瑚苷薄层扫描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14页 |
·桃叶珊瑚苷的肝微粒体温孵 | 第114页 |
·桃叶珊瑚苷肝微粒体温孵液的薄层分析 | 第114页 |
·龙胆苦苷的肝微粒体代谢研究 | 第114-115页 |
·龙胆苦苷的肝微粒体温孵 | 第114页 |
·龙胆苦苷的HPLC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14-115页 |
·龙胆苦苷的肝微粒体液温孵液的簿层分析和HPLC分析 | 第115页 |
·药物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第115页 |
·药物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115页 |
·小鼠爬竿实验 | 第11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15-121页 |
·给药大鼠的肝重 | 第115-116页 |
·肝粒体悬浮液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116页 |
·桃叶珊瑚苷和龙胆苦苷诱导的鼠肝中CYP450酶量的测定 | 第116页 |
·桃叶珊瑚苷的肝微粒体代谢 | 第116-117页 |
·龙胆苦苷的肝微粒体代谢 | 第117页 |
·GE肝微粒体温孵液中GE的含量测定 | 第117-118页 |
·药物对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的影响 | 第118页 |
·药物对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对小鼠平衡功能的影响(爬竿实验) | 第121页 |
4 讨论 | 第121-123页 |
·桃叶珊瑚苷和龙胆苦苷的肝微粒体代谢 | 第121-122页 |
·桃叶珊瑚苷和龙胆苦苷对肝药酶的作用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6页 |
附图 | 第136-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