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低压电器(总论)论文

过载保护数学模型及其算法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1页
 §1-2 过载保护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7页
  1-2-1 智能断路器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3页
  1-2-2 智能过载保护继电器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3-16页
  1-2-3 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基于热积累的过载保护数学模型第18-39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三段电流保护第18-21页
  2-2-1 过载长延时保护特性第19-20页
  2-2-2 短路短延时保护特性第20页
  2-2-3 短路瞬动保护特性第20-21页
 §2-3 基于热积累的过载长延时反时限保护数学模型第21-25页
  2-3-1 过载保护原理第21-24页
  2-3-2 测量误差分析第24-25页
 §2-4 基于热积累的电动机过载保护数学模型第25-31页
  2-4-1 电动机过载特性第26-27页
  2-4-2 对称分量法原理第27-28页
  2-4-3 负序电流效应第28-29页
  2-4-4 电动机动态过载保护数学模型分析第29-31页
 §2-5 电动机其它故障的保护原理第31-37页
  2-5-1 短路故障的判断及其保护原理第31-32页
  2-5-2 堵转故障的判断及其保护原理第32页
  2-5-3 接地故障的判断依据及其保护原理第32页
  2-5-4 不平衡故障的判断依据及其保护原理第32-34页
  2-5-5 断相故障的判断依据及其保护原理第34页
  2-5-6 起动时间过长故障和频繁起动的判断依据及其保护原理第34-36页
  2-5-7 电压故障的判断依据及其保护原理第36-37页
 §2-6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过载保护算法的研究及仿真第39-54页
 §3-1 引言第39-40页
 §3-2 小波分析的基本理论及常用小波函数介绍第40-46页
  3-2-1 小波分析简介第40-41页
  3-2-2 小波变换定义及性质第41-42页
  3-2-3 几种常用小波函数介绍第42-46页
 §3-3 Morlet 复小波幅值算法第46-51页
  3-3-1 Morlet 复小波幅值算法介绍第46-47页
  3-3-2 参数对算法的影响第47-48页
  3-3-3 减法滤波器加全周 Morlet 复小波幅值算法第48-49页
  3-3-4 仿真分析第49-51页
 §3-4 电动机过载保护算法中采样数据的处理第51-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智能型过载保护器的硬件设计第54-66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硬件设计方案第54-55页
 §4-3 系统单元的电路设计第55-57页
  4-3-1 微处理器的选取第55-56页
  4-3-2 时钟电路第56-57页
  4-3-3 复位电路第57页
 §4-4 数据采集电路的设计第57-58页
  4-4-1 电流数据采集电路第57-58页
  4-4-2 电压数据采集电路第58页
 §4-5 人机接口电路的设计第58-60页
  4-5-1 键盘输入电路第58-60页
  4-5-2 LED 显示电路第60页
 §4-6 脱扣保护电路及电源电路的设计第60-62页
  4-6-1 脱扣保护电路的设计第60-61页
  4-6-2 电源电路的设计第61-62页
 §4-7 过载保护器与上位机的通信电路的硬件设计第62-64页
  4-7-1 通信基础第62页
  4-7-2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第62-64页
 §4-8 硬件抗干扰设计第64-65页
 §4-9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智能型过载保护器的软件设计第66-89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主程序模块的设计第66-67页
 §5-3 初始化子程序模块的设计第67页
 §5-4 电压故障保护模块第67-68页
 §5-5 电流故障保护模块第68-71页
  5-5-1 电流数据采集过程第69页
  5-5-2 电流数据处理过程第69-70页
  5-5-3 电流故障的判断及处理第70-71页
 §5-6 人机接口模块第71-74页
  5-6-1 按键处理模块第71-74页
  5-6-2 LED 显示模块第74页
 §5-7 过载保护器与上位机的通信电路的软件设计第74-86页
  5-7-1 通信协议第74-76页
  5-7-2 过载保护器通信软件的设计第76-80页
  5-7-3 上位机通信软件的设计第80-86页
 §5-8 过载保护器的软件抗干扰措施第86-88页
 §5-9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六章 结论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致谢第96-9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晶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合成、共聚、表征及其在聚合物改性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流量预测的城市单交叉路口多相位交通信号的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