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22页
导论第22-42页
 一、选题意义第22-24页
  (一)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的必要性第22页
  (二)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的可行性第22-23页
  (三)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23-24页
 二、研究现状第24-36页
  (一) 著作第24-26页
  (二) 学术期刊论文第26-35页
  (三) 学位论文第35-36页
 三、研究思路和基本研究框架第36-38页
  (一) 研究思路第36页
  (二) 基本研究框架第36-38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38-40页
  (一) 规范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方法第38-39页
  (二) 田野调查方法第39页
  (三) 历史文献分析法第39-40页
 五、论文的主要观点、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40-42页
  (一) 主要观点第40-41页
  (二) 创新之处第41页
  (三) 不足之处第41-42页
第一章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概念界定第42-58页
 第一节 什么是刑事政策第42-53页
  一、国外学者对刑事政策概念的界定、分析第42-46页
  二、中国学者的各种刑事政策概念分析第46-51页
   (一) 中国大陆学者的观点分析第46-49页
   (二) 中国台湾地区学者的观点分析第49-51页
  三、中外刑事政策概念的分析比较第51页
  四、刑事政策概念的界定第51-53页
 第二节 什么是民族刑事政策第53-58页
  一、民族刑事政策概念的界定第53-54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的特征第53-54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的性质第54页
  二、中国民族刑事政策存在的基础第54-56页
   (一)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存在的现实基础第54-55页
   (二)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存在的政策基础第55-56页
  三、刑事政策与民族刑事政策的关系第56-58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属于民族政策的范畴第56-57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属于刑事政策的范畴第57-58页
第二章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历史沿革第58-84页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民族刑事政策概述第59-67页
  一、“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涵义第59-61页
  二、“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运用第61-65页
   (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法制第61-62页
   (二) 羁縻政策、土司制度第62-63页
   (三) 清代的民族刑事政策第63-65页
  三、“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例外第65-67页
   (一) 不同等级的民族犯罪处理机关不同第66页
   (二) 犯罪判决轻重有别第66页
   (三) 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所受待遇不同第66-67页
 第二节 新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简述第67-75页
  一、《有关查禁走私几项具体政策》第67-68页
  二、《关于处理走私案件十项原则》第68-70页
  三、关于解放初西藏叛乱问题的民族刑事政策第70-72页
  四、党的“少杀、少捕、管制也要少”的方针第72页
  五、刑事立法体现出的民族刑事政策第72-74页
  六、“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产生第74-75页
 第三节 新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刑事政策第75-84页
  一、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简介第75页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先后施行过的刑事政策第75-81页
  三、凉山彝族自治州曾经施行过的民族刑事政策第81-84页
第三章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结构第84-127页
 第一节 民族刑事立法政策第84-95页
  一、民族刑事立法政策的概念第85-89页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立法权第89-93页
   (一) 民族自治地方刑事立法权法律依据第90-92页
   (二) 民族自治地方刑事立法权主体第92页
   (三) 民族自治地方刑事立法权的性质第92-93页
  三、民族刑事立法政策的重要意义第93-95页
   (一) 民族刑事立法政策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立法有直接的指导和导向作 用第93-94页
   (二) 民族刑事立法政策具有指导民族自治地方的刑事立法的功能第94-95页
 第二节 民族刑事司法政策第95-105页
  一、民族刑事司法政策的概念第95-97页
  二、民族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内容第97-103页
   (一) 民族刑事司法过程中要注重贯彻的民族政策第97-101页
   (二) 贯彻对少数民族犯罪分子的刑罚从宽裁量的政策第101-102页
   (三) “区别对待”的民族刑事司法政策第102-103页
  三、民族刑事司法政策的意义第103-105页
   (一) 决定民族地区刑事司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第103页
   (二) 对实现个别正义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作用第103-104页
   (三) 在指导定罪、量刑方面的意义第104-105页
 第三节 民族刑事执行政策第105-115页
  一、民族刑事执行政策的概念第105-106页
  二、民族刑事执行政策的主要内容第106-115页
   (一) 死刑(立即执行)的执行政策第106-111页
   (二) 监禁刑的民族刑事执行政策第111-114页
   (三) 非监禁刑的执行政策第114-115页
  三、民族刑事执行政策的意义第115页
 第四节 民族刑事社会政策第115-127页
  一、民族刑事社会政策的概念第116-119页
   (一) 刑事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第116-118页
   (二) 民族刑事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第118-119页
  二、民族刑事社会政策的内容第119-125页
   (一) 民族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第119-120页
   (二) 西部大开发战略第120-121页
   (三) 在民族地区实行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第121-125页
  三、民族刑事社会政策的意义第125-127页
   (一) 对促进、协调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为预防犯罪打下社会基础第125页
   (二) 对民族地区的犯罪的预防、控制工作意义重大第125-126页
   (三)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对刑事被害人权利的保护第126-127页
第四章 中国民族开l]事政策的价值分析第127-137页
 第一节 民族刑事政策价值概述第127-131页
  一、价值的概念第127-129页
  二、刑事政策价值的概念第129-130页
  三、民族刑事政策价值的概念第130页
  四、研究民族刑事政策价值的意义第130-131页
 第二节 民族刑事政策价值的分析第131-137页
  一、人权:民族刑事政策之首要价值第131-133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之人权价值的含义第131-132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之人权价值的内容第132-133页
  二、秩序:民族刑事政策之内在需求第133-135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之秩序价值的含义第133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之秩序价值的内容第133-135页
  三、正义:民族刑事政策之最高价值第135-136页
   (一) 对正义的理解第135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之正义价值第135-136页
  四、效益:民族刑事政策之评价尺度第136-137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效益价值的含义第136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之效益价值第136-137页
第五章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第137-156页
 第一节 民族刑事政策制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第137-143页
  一、法治原则第137-140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第138-139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受刑事法律的制约第139页
   (三) 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受有关中国加入得国际条约的制约第139-140页
  二、科学原则第140-143页
   (一) 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公共政策学的基本规律第141页
   (二) 民族刑事政策学必须遵循刑事法学的基本原理和要求第141-142页
   (三) 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吸收民族学的研究成果第142页
   (四) 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吸收民族法学的研究成果第142-143页
  三、照顾民族特点原则第143页
 第二节 制定民族刑事政策需要考虑的因素第143-150页
  一、民族刑事政策的目的第144页
  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第144-145页
  三、民族地区一定阶段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第145-146页
  四、民族地区的社会治安形势、犯罪态势第146-147页
  五、民族地区民族习惯法第147-148页
   (一) 民族习惯法是民族法制的“本土资源”第147页
   (二) 民族习惯法是民族“地方性知识”第147-148页
  六、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宗教极端分子的恐怖暴力活动第148-150页
   (一) “东突”恐怖组织第148-149页
   (二) “藏独”民族分裂组织第149页
   (三) 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危害第149-150页
 第三节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第150-156页
  一、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主体第150-153页
   (一) 刑事政策的制定主体第151-153页
   (二)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的制定主体第153页
  二、中国民族刑事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第153-156页
   (一)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第154页
   (二) 确定目标第154-155页
   (三) 方案的设计与论证第155页
   (四) 方案的合法化第155-156页
第六章 “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第156-181页
 第一节 “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概述第156-162页
  一、“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产生第156-158页
   (一) 产生的时间和出处第156-157页
   (二) 对“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不同称谓第157-158页
  二、“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产生的过程第158-160页
   (一) 对少数民族犯罪公民“从宽”处理的规定第158页
   (二) “少捕少杀”第158-159页
   (三) “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正式提出第159-160页
  三、“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根据第160-162页
   (一) 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民族政策第160页
   (二)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第160-161页
   (三)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第161-162页
 第二节 “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涵义第162-171页
  一、“少捕少杀”的涵义第163-166页
  二、“一宽”的涵义第166-168页
  三、“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适用条件第168-171页
 第三节 “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实践第171-177页
  一、“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适用第172-174页
   (一) 指导司法实践第172-174页
   (二) 指导民族地区刑事变通立法第174页
  二、“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第174-176页
   (一) 对“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第174-175页
   (二) 对“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第175页
   (三) 对“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意义认识不够第175-176页
   (四) 对“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理论研究不够第176页
  三、如何正确适用“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第176-177页
   (一) 党和国家应当出台相应的解释,消除理解上的分歧第176页
   (二) 加大对“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的理论研究工作第176-177页
   (三) 根据民族特点,制定本地方的“两少一宽”实施方案第177页
 第四节 “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法律化问题第177-181页
  一、“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法律化的必要性第178-179页
   (一) 关于“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实践基础的争议第178页
   (二) 党的民族政策没有发生改变第178-179页
   (三) 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需要第179页
  二、“两少一宽”民族刑事政策法律化的途径第179-181页
第七章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体系的构建第181-190页
 第一节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体系构建的可能性第181-184页
  一、刑事政策体系第181-183页
   (一) 刑事政策体系的概念第181-182页
   (二) 中国刑事政策体系的内容第182-183页
  二、民族刑事政策体系的概念第183页
  三、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可能性第183-184页
   (一) 少数民族人权全面保障的现实需要第183-184页
   (二) 少数民族地区刑事变通立法的需要第184页
   (三) 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的需要第184页
   (四) 多个民族刑事政策存在的可能性第184页
 第二节 中国民族刑事政策体系的构建第184-190页
  一、基本民族刑事政策第185-186页
   (一) “两少一宽”的民族刑事政策第185页
   (二) 适时制定民族刑事变通法律的政策第185-186页
  二、具体民族刑事政策第186-190页
   (一) 民族刑事侦查政策第186页
   (二) 民族刑事审判政策第186-187页
   (三) 民族刑事执行政策第187-190页
结语第190-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2页
 一、著作第192-194页
 二、论文第194-199页
  (一) 期刊论文第194-199页
  (二) 学位论文第199页
 三、古籍、民族地方志及地方法规第199-200页
  (一) 古代典籍第199-200页
  (二) 民族地方志及地方法规第200页
 四、外文第200-20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02-203页
后记第203-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司法公信力研究
下一篇:法治视野下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