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材料论文--非金属材料论文--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论文--增强混凝土论文--纤维增强混凝土论文

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和碳化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引言第14-15页
   ·单一纤维混凝土的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5-17页
   ·混杂纤维混凝应用及研究现状第17-23页
     ·新拌混杂纤维混凝土性能第17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17-19页
     ·混杂纤维对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影响第19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第19-21页
     ·混杂纤维高温性能试验研究第21-22页
     ·目前研究存在问题第22-23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第23-24页
     ·研究目标第23页
     ·研究内容第23-24页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二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25-44页
   ·试验概况第25-28页
     ·试验原材料第25-27页
     ·试验配合比设计及掺加工艺第27页
     ·试件分组第27-28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28-37页
     ·试验方法第28-29页
     ·抗压强度试验第29-30页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第30-31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31-33页
     ·混杂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3-35页
     ·破坏形态分析第35-37页
   ·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第37-42页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第37-40页
     ·纤维间距理论第40-42页
   ·小结第42-44页
第三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44-61页
   ·试验概况第44-46页
     ·试验分组第44-45页
     ·升降温制度及监测第45-46页
   ·试验现象第46-48页
     ·升温过程试验现象第46-47页
     ·冷却后试验现象第47-48页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8-55页
     ·高温后质量损失分析第49-51页
     ·高温后残余抗压强度分析第51-55页
   ·高温后混凝土抗爆性能分析第55-56页
   ·破坏形态分析第56-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四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强度检测研究第61-80页
   ·超声回弹检测第61-62页
   ·声速值和回弹值的测量与计算第62-63页
     ·回弹值的测量与计算第62-63页
     ·声速值的测量与计算第63页
   ·超声回弹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3-69页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回弹值的关系第63-65页
     ·混凝土的受火温度与超声波的关系第65-66页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的关系第66-68页
     ·超声回弹综合法判定高温后混凝土抗压强度第68-69页
     ·对比分析第69页
   ·红外热像检测的基本原理第69-70页
   ·红外热像的试验设备及方法第70-71页
     ·试验设备第70页
     ·试验方法第70-71页
   ·红外热像检测现象第71-72页
   ·红外热像检测结果与分析第72-75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后性能评价体系第75-78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后的超声回弹检测评定法第76-78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后的红外热像评测法第78页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碳化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80-93页
   ·混凝土的碳化机理第80页
   ·影响因素第80-83页
     ·材料因素第81-82页
     ·环境因素第82-83页
   ·试验概况第83-84页
     ·试验仪器及方法第83-84页
     ·试验分组第84页
   ·碳化后力学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4-88页
     ·碳化后抗压强度结果分析第85-87页
     ·碳化后劈拉强度结果分析第87-88页
   ·碳化深度试验研究第88-91页
     ·碳化深度测试方法第88-89页
     ·碳化深度试验结果第89页
     ·碳化深度试验结果分析第89-91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碳化机理分析第91-92页
   ·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混杂纤维混凝土碳化模型研究第93-102页
   ·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第93-98页
     ·理论模型第93-94页
     ·经验模型第94-97页
     ·基于扩散理论与试验的模型第97-98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数学模型第98-99页
   ·混杂纤维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的检验第99-101页
   ·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02-105页
   ·本文研究结论第102-103页
   ·今后的研究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锈蚀钢筋钢纤维混凝土简支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下一篇:厦门海底隧道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