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问题的界定与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问题的界定 | 第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与内容框架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内容框架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6-18页 |
2 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 第18-24页 |
·范畴界定 | 第18-19页 |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 第18页 |
·社会保障 | 第18-19页 |
·养老保障 | 第19页 |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 第19-24页 |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法律依据 | 第22-24页 |
3 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实证考察 | 第24-33页 |
·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办法的演变及评价 | 第24-28页 |
·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办法的演变 | 第24-25页 |
·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办法的评价 | 第25-26页 |
·原农转非中青年人员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 | 第26-28页 |
·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实证考察 | 第28-33页 |
4 重庆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老征地养老保障办法的缺陷 | 第33页 |
·原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无力承担保费 | 第33-34页 |
·非临界人员参保热情不高 | 第34页 |
·养老金面临未来支付风险 | 第34页 |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问题的原因剖析 | 第34-39页 |
·土地保障功能的丧失 | 第34-35页 |
·我国现行征地补偿政策的缺陷 | 第35-37页 |
·商业养老保险难以成为保障主体办法 | 第37-38页 |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缺乏现代保障意识 | 第38页 |
·配套措施不完善 | 第38-39页 |
5 国内外成功经验与启示 | 第39-45页 |
·国外相关做法 | 第39-41页 |
·美国做法 | 第39页 |
·英国做法 | 第39-40页 |
·德国做法 | 第40页 |
·日本做法 | 第40-41页 |
·巴西做法 | 第41页 |
·国内相关模式 | 第41-43页 |
·北京模式 | 第42页 |
·成都模式 | 第42页 |
·浙江模式 | 第42-43页 |
·国内外相关成功经验对重庆市的启示 | 第43-45页 |
·国外相关成功经验对重庆市的启示 | 第43页 |
·国内相关成功经验对重庆市的启示 | 第43-45页 |
6 完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的建议 | 第45-53页 |
·构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辅助的养老保障体系 | 第45-48页 |
·家庭养老保障为基础 | 第45-46页 |
·社会养老保障为主体 | 第46页 |
·社区养老为辅助 | 第46-48页 |
·健全就业机制,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提供经济支撑 | 第48-49页 |
·促进农转非人员就业,保证参保经济来源 | 第48页 |
·提高农转非人员技能,确保参保支付能力 | 第48-49页 |
·积极做好养老保障基金的筹集、监管和增殖工作 | 第49-50页 |
·养老保障基金的筹集 | 第49页 |
·养老保障基金的监管和增殖 | 第49-50页 |
·完善配套措施,全面保障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权益 | 第50-53页 |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 第50-51页 |
·规范社区养老相关政策 | 第51-52页 |
·落实医疗保障 | 第52页 |
·确保居有其屋 | 第52-53页 |
7 研究结论及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