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西北干旱区LUCC与农业系统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研究--以新疆精河县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0页
   ·研究背景第12-14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26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第17-18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第18-22页
     ·农业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值研究第22-24页
     ·干旱区的已有研究第24-26页
   ·选题意义第26-29页
     ·理论意义第26-27页
     ·现实意义第27-28页
     ·特殊意义第28-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2章 科学问题及研究方案第30-57页
   ·科学问题第30-31页
   ·研究方案第31-55页
     ·研究区概况第31-36页
     ·内容与目标第36页
     ·方法与手段第36-50页
     ·数据及软件第50-53页
     ·技术路线第53-55页
   ·创新与不足第55-56页
     ·可能的创新第55页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57-70页
   ·土地资源学理论第57-60页
     ·资源第57页
     ·土地资源第57-60页
   ·生态经济学理论第60-63页
     ·生态与经济协调的规律第60页
     ·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60-62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第62-63页
   ·系统论第63-64页
     ·系统第63-64页
     ·复杂系统第64页
     ·复合系统第64页
   ·能值理论第64-69页
     ·能值定义第65页
     ·能值转换率第65-66页
     ·能量分析与能值分析第66-68页
     ·能值分析的生态经济意义第68-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4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第70-101页
   ·土地利用分类第70-75页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第70-71页
     ·土地利用解译标志第71-73页
     ·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及评价第73-75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第75-93页
     ·土地利用的数量动态特征第77-80页
     ·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转移特征第80-92页
     ·农业用地数量动态特征第92-93页
   ·土地利用程度及LUCC 的趋势第93-100页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第93-95页
     ·土地利用的趋势过程第95-98页
     ·NDVI 的变化第98-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5章 农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值评价第101-139页
   ·农业系统能值分析第102-115页
     ·农业系统能值投入分析第102-106页
     ·农业系统能值产出分析第106-110页
     ·农业用地的能值集约水平第110-112页
     ·农业系统能值产出的空间格局第112-115页
   ·系统发展的能值评价第115-134页
     ·系统基本能值指标分析第116-121页
     ·系统能值分析的相图表达第121-130页
     ·农业系统特有评价指标第130-134页
   ·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LUCC 的关系第134-135页
     ·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LUCC 的趋势关系第134-135页
     ·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LUCC 的相似性关系第135页
   ·能值评价指标有效性的验证第135-138页
     ·理论分析第135-137页
     ·实例验证第137-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6章 农业系统能值利用情景第139-164页
   ·农业系统能值投入预测第139-147页
     ·样本集输入数据的选取第139-140页
     ·BP 神经网络预测第140-146页
     ·预测结果分析第146页
     ·预测结果的非参数检验第146-147页
   ·农业系统能值利用情景第147-158页
     ·自然发展情景第148-150页
     ·产投平衡情景第150-151页
     ·效率最高情景第151-153页
     ·比例调节情景第153-158页
   ·情景优选第158-163页
     ·系统结构综合指标比较第158-159页
     ·能值产出率比较第159-160页
     ·可持续发展指数比较第160-162页
     ·优选结果的假设检验第162-163页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7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第164-183页
   ·未来发展的建议第165-173页
     ·借鉴先进经验第165-167页
     ·利用资源优势第167-170页
     ·构建发展模式第170-173页
   ·制定调控对策第173-177页
     ·提高农民素质第174-175页
     ·合理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第175-176页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第176-177页
   ·建立保障体系第177-182页
     ·建立环境经济评价体系第178-179页
     ·完善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体系第179-181页
     ·巩固土地退化综合防治体系第181-182页
 本章小结第182-183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83-188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83-186页
   ·今后工作展望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4页
附录第194-210页
 图2-1 GPS 实地采样路线第194-195页
 图2-II 精河县野外调查采集照片第195-196页
 图4-I 研究区1990~1999 年土地利用MARKOV转移过程模型第196-197页
 图4-II 精河县1990、1999 和2007 年TM 影像提取的平均NDVI第197-198页
 表5-I 参数指标英文缩写详注第198-199页
 附5-I 各种能值计算的基本步骤第199-204页
 附5-II 研究区底泥密度及折能系数的测定第204-205页
 图5-I KRIGING空间插值过程第205-206页
 图5-II 精河县FIELR 与ESI 之间的独立性检验第206页
 附6-I ANN 预测模型及部分实现程序第206-209页
 附6-II ANN 预测结果的独立性检验第209-210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210-211页
致谢第211-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民族地区构建经济社会和谐系统评价研究
下一篇:新时期以来的维吾尔新潮小说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