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论文写作背景 | 第11-12页 |
·写作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教育投入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20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2页 |
·论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23-3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农村和农村人口 | 第23页 |
·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 第2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23-2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模型 | 第24-27页 |
·教育投入的理论基础 | 第27-30页 |
·教育投入的概念 | 第27页 |
·教育投入的性质 | 第27-28页 |
·教育投入的特点 | 第28-30页 |
·农村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30-32页 |
·农村教育的定义 | 第30页 |
·农村教育的范畴 | 第30-31页 |
·农村教育的宗旨 | 第31-32页 |
·回归分析方法 | 第32-35页 |
·多元回归模型 | 第32-33页 |
·SPSS软件简介 | 第33-35页 |
·SPSS逐步回归分析的应用原理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教育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理论分析 | 第37-48页 |
·农村教育投入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影响 | 第37-42页 |
·微观方面 | 第37-39页 |
·宏观方面 | 第39-4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影响 | 第42-43页 |
·转移前后的收益差别促进教育投入 | 第42页 |
·转移成功率的差异促进教育投入 | 第42-43页 |
·转移质量的差异促进教育投入 | 第43页 |
·转移的资金回流效应促进教育投入 | 第4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 | 第43-47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 | 第43-4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实证 | 第48-65页 |
·黑龙江省教育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 第48-54页 |
·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制约转移 | 第48-49页 |
·各级政府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合理制约转移 | 第49-50页 |
·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转移 | 第50-53页 |
·教育支出的监督管理不善制约转移 | 第53页 |
·转移数量不足制约教育投入 | 第53-54页 |
·转移质量不高制约教育投入 | 第5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数据获取 | 第54-55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55-6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 第55-61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回归结论 | 第61-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促进黑龙江省教育投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 第65-72页 |
·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保障体制来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 | 第65页 |
·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 第65-66页 |
·积极引导私人教育投入意愿来增加私人教育投入 | 第66-67页 |
·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教育 | 第67-70页 |
·以服务为宗旨发挥职教在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作用 | 第67-68页 |
·以创新为动力适应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需求 | 第68-69页 |
·以就业为导向切实解决好剩余劳动力出口问题 | 第69-70页 |
·以质量保证为前提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 | 第70页 |
·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带动教育投入事业的发展 | 第70-71页 |
·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 第71页 |
·教育投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共同发展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