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力学建模存在的若干质疑 | 第12页 |
·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新结构 | 第12-13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13-17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2 水泥混凝土路面建模的“三大前提”及其存在的质疑 | 第17-29页 |
·“三大前提”及其存在的质疑 | 第17-19页 |
·“三大前提”成立的条件 | 第19-22页 |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初始层间状态 | 第22-25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 | 第22-23页 |
·“过渡层”的形成 | 第23-24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初始层间状态及其力学特性 | 第24-25页 |
·路面实际层间状态与初始层间状态的根本不同 | 第25-26页 |
·层间分离破坏过程的定性分析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 | 第29-49页 |
·“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 | 第29-30页 |
·“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发生的变形协调机理 | 第30-32页 |
·“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发生的应力突变机理 | 第32-35页 |
·第一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应力突变机理 | 第32-34页 |
·第二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应力突变机理 | 第34页 |
·第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应力突变机理 | 第34-35页 |
·反证法推演——“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发生的均匀温降机理 | 第35-45页 |
·面板被刚性基层完全约束时的均匀温降应力 | 第35-36页 |
·反证法推出谬论:路面板被“弹性”地基“刚性”约束 | 第36-39页 |
·“谬论”模型的进一步演绎——孤立板块与连续板块的区别 | 第39-41页 |
·有限元分析及结论 | 第41-45页 |
·“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发生的温度翘曲机理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层间破坏所导致的路面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的显著不符 | 第49-61页 |
·层间实际状态与初始状态的不同 | 第49-50页 |
·第一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直接影响——层间间隙的显著影响 | 第50-51页 |
·第一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进一步影响——层间破碎层的出现 | 第51-53页 |
·第二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导致实际状况与“前提Ⅱ”不符 | 第53-54页 |
·第二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显著影响 | 第54-55页 |
·第二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引起的错台破坏 | 第55-58页 |
·路面错台机理的常规解释 | 第55-57页 |
·基于路面基本破坏形式的路面错台机理 | 第57-58页 |
·第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影响 | 第58页 |
·层间破坏的发展演变及其对路面破坏的综合影响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过渡层”及其与“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关系 | 第61-73页 |
·“过渡层”的发现及力学特点 | 第61-62页 |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与“过渡层”的形成 | 第61页 |
·“过渡层”的力学特点 | 第61-62页 |
·层间的分离破坏与“过渡层”的薄弱性质 | 第62页 |
·“过渡层”中裂纹的发展机理 | 第62-65页 |
·裂纹尖端的应力奇异性与断裂破坏 | 第62-64页 |
·“过渡层”中裂纹的断裂机理 | 第64-65页 |
·“过渡层”中的裂纹对面板底部混凝土材料静力强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过渡层”对面板底部混凝土材料疲劳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过渡层”与“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对路面的影响孰重孰轻? | 第67-68页 |
·“过渡层”形成的层间粘结——“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产生的前提条件 | 第68-69页 |
·层间界面连接形式与分离特征 | 第69-70页 |
·“强连接”及其分离特征 | 第69页 |
·“弱连接”及其分离特征 | 第69-70页 |
·“过渡层”形成的界面粘结和层间破坏 | 第70-71页 |
·“过渡层”形成的界面粘结 | 第70页 |
·“过渡层”“强连接”分离破坏后的层间接触状况 | 第70-71页 |
·“过渡层”与“三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原理、设计和应用 | 第73-101页 |
·对路面破坏的反思 | 第73页 |
·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原理 | 第73-74页 |
·隔离层材料的选择 | 第74-76页 |
·隔离层与封油层的区别 | 第76页 |
·隔离层与土工布的区别 | 第76-77页 |
·设置隔离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设计参数分析与选择 | 第77-78页 |
·设置隔离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路肩设计 | 第78页 |
·设置隔离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施工 | 第78-79页 |
·设置隔离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 第79-84页 |
·设置隔离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及对比情况 | 第80-83页 |
·应用对比得到的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路面实际层间状况调查及隔离层路面的对比效果 | 第84-100页 |
·调查目的、方法和调查路段 | 第84页 |
·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调查 | 第84-96页 |
·设置隔离层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调查 | 第96-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实验与计算 | 第101-119页 |
·路面板破坏实验的研究目的及模拟观察方法 | 第101-104页 |
·路面破坏试验:第一种层间基本破坏形式的显著影响 | 第104-109页 |
·实验的总体介绍 | 第104-106页 |
·实验的主要规律和结论 | 第106-109页 |
·过渡层对路面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及主要结论 | 第109-114页 |
·材料实验研究中需注意的两个重要规律或现象 | 第110-111页 |
·第一次疲劳性能实验及结论 | 第111-112页 |
·第二次疲劳性能实验及结论 | 第112-114页 |
·设置隔离层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计算验证 | 第114-118页 |
·设置隔离层路面结构面层与基层的层间关系 | 第114页 |
·设置隔离层路面结构建模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114-116页 |
·设置隔离层路面板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取值 | 第116-117页 |
·实验路面板计算验证 | 第117-118页 |
·实验计算验证小结 | 第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8 结论和展望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19-120页 |
·研究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附录 | 第129-130页 |
A 获奖情况 | 第129页 |
B 主要科研项目 | 第129页 |
C 主要发表论文 | 第129-130页 |
D 编著的行业规范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