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5-2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5-18页 |
1.1 疾病介绍 | 第15页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1.3 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型 | 第15-16页 |
1.4 纳入标准 | 第16页 |
1.5 排除标准 | 第16页 |
1.6 终止试验标准 | 第16-17页 |
1.7 退出标准 | 第17页 |
1.8 剔除标准 | 第17页 |
1.9 病例脱落定义与处理 | 第17-18页 |
1.9.1 脱落的定义 | 第17页 |
1.9.2 脱落的原因分析 | 第17页 |
1.9.3 脱落病例的处理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2.1 样本量估算 | 第18页 |
2.2 随机方法 | 第18页 |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 第18-20页 |
2.3.1 艾灸手法组 | 第18-20页 |
2.3.2 纯手法对照组 | 第20页 |
3 疗效观察 | 第20-22页 |
3.1 疼痛问卷(VAS)评分 | 第20-21页 |
3.2 JOA治疗前后比较评分 | 第21页 |
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ODI评分表 | 第21页 |
3.4 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1页 |
3.5 不良事件 | 第21-22页 |
3.5.1 不良事件分级 | 第21-22页 |
3.5.2 不良事件的相关规定 | 第22页 |
3.6 受试者依从性 | 第22页 |
3.7 随访时间 | 第22页 |
3.8 资料分析和统计处理方法 | 第22页 |
4 研究流程图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4-38页 |
1 基线资料比较 | 第24-26页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 | 第24页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第24-25页 |
1.3 两组患者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 第25-26页 |
1.3.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 | 第25页 |
1.3.2 腰痛疾患疗效评分(JOA) | 第25页 |
1.3.3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 第25-26页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统计结果 | 第26-35页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 | 第26-27页 |
2.1.1 腰痛VAS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第26-27页 |
2.1.2 JOA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第27页 |
2.1.3 ODI各时间点组间比较 | 第27页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第27-29页 |
2.2.1 腰痛VAS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第27-28页 |
2.2.2 JOA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第28-29页 |
2.2.3 ODI自身对照比较结果 | 第29页 |
2.3 两组患者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第29-34页 |
2.3.1 腰痛VAS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第29-32页 |
2.3.2 JOA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第32-33页 |
2.3.3 ODI重复测量检验结果 | 第33-34页 |
2.4 两组患者变化趋势比较 | 第34-35页 |
3 总疗效判定 | 第35-36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36-38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8-57页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 第38-39页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 第38页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认识 | 第38-39页 |
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和研究 | 第39-41页 |
2.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39-40页 |
2.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0-41页 |
3 中医学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41-42页 |
3.1 病因病机 | 第41页 |
3.2 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辨证分析及治疗原则 | 第41-42页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 第42-49页 |
5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理论探讨 | 第49-53页 |
5.1 经络理论 | 第49页 |
5.2 取穴机理 | 第49-51页 |
5.3 艾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 第51-52页 |
5.3.1 艾灸治疗的认识 | 第51页 |
5.3.2 艾灸治疗的机理 | 第51-52页 |
5.4 推拿手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研究 | 第52-53页 |
5.4.1 推拿手法治疗的认识 | 第52-53页 |
5.4.2 推拿手法治疗的机理 | 第53页 |
6 本研究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分析 | 第53-57页 |
6.1 临床疗效 | 第53-56页 |
6.1.1 基线评价 | 第53页 |
6.1.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6.1.3 两组患者治疗后自身对照比较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6.1.4 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第56页 |
6.1.5 安全性结果分析 | 第56页 |
6.2 上字灸穴灸法结合手法治疗寒湿型腰突症的方法机理 | 第56-57页 |
7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57页 |
7.1 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已公开发表论文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