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及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 第15-19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中机构设置的形成阶段 | 第15-16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机构设置 | 第16-17页 |
| ·日本主银行治理机制的形成 | 第17-18页 |
| ·日本法人交叉持股机制的形成 | 第18-19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 ·公司治理理论 | 第19-21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3页 |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特征 | 第25-34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特征 | 第25-29页 |
| ·“主银行”作为大股东监督企业 | 第25-26页 |
| ·法人交叉持股和股权相对集中 | 第26-28页 |
| ·独特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 第28页 |
| ·董事会和监事会的作用 | 第28-29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评价 | 第29-34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作用 | 第29-30页 |
| ·日本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 第四章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 第34-44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 第34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 第34-39页 |
| ·董事会制度的改革 | 第35-36页 |
| ·监事会制度的改革 | 第36页 |
|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改革 | 第36-37页 |
| ·优化员工激励机制,导入股票期权制度 | 第37页 |
| ·主银行制度的改革 | 第37-38页 |
| ·法人交叉持股的改革 | 第38-39页 |
| ·强化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 第39页 |
|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趋势 | 第39-44页 |
| ·董事会更加趋于精简高效 | 第40页 |
| ·健全监督机制,发挥内部监督效果 | 第40-41页 |
| ·增加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 第41-42页 |
| ·主银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 | 第42页 |
| ·法人间相互持股逐步瓦解 | 第42-43页 |
|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证券市场,实现有效的外部监督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日本公司治理结构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44-51页 |
| ·优化股权结构和增强股东的监督效果 | 第44-45页 |
| ·提高公司治理结构效率 | 第45-47页 |
| ·提高董事会工作效率 | 第45-46页 |
| ·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 第46页 |
| ·增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和增加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 第46-47页 |
| ·调整企业融资结构,规范企业行为 | 第47-48页 |
| ·拓宽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渠道 | 第48-49页 |
| ·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 | 第49页 |
| ·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 | 第49-51页 |
| 结论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 附录B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