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导论第12-19页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第12-14页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4-16页
 三、逻辑思路与创新第16-17页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乡村文明的基础概念第19-52页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概念及其建构第19-34页
  一、"文明"的内涵第19-26页
  二、"乡村文明": 一个关涉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范畴第26-28页
  三、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对传统"农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第28-34页
 第二节 建构"乡村文明"的理论视野第34-45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理论体系第34-38页
  二、新乡村建设理论第38-41页
  三、当代"乡村文明"的理论建构第41-45页
 第三节 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的当代价值第45-52页
  一、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推进乡村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第45-47页
  二、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第47-49页
  三、重构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是我国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第49-52页
第二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与特征第52-82页
 第一节 乡村文明的内涵及内在结构第52-61页
  一、乡村文明的理论内涵第52-53页
  二、乡村文明的内在结构第53-61页
 第二节 乡村文明的内在要求第61-76页
  一、乡村文明的基本原则第61-66页
  二、乡村文明的基本要求第66-71页
  三、乡村文明的评价标准第71-76页
 第三节 乡村文明的基本特征第76-82页
  一、整体性与协调性第76-77页
  二、开放性与包容性第77-79页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第79-80页
  四、时代性与稳定性第80-81页
  五、创新性与前瞻性第81-82页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农业文明观及乡村文明建设思想第82-121页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文明观提炼第82-93页
  一、马克思: 村社制度的历史沉淀性与出路第82-88页
  二、恩格斯: 农业文明与小农策略第88-93页
 第二节 列宁、毛泽东的乡村社会主义改造思想第93-105页
  一、列宁: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93-100页
  二、毛泽东: 特定历史阶段的农村集体化尝试第100-105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蕴含的乡村文明建设指导思想第105-121页
  一、邓小平理论的农村改革与发展思想第106-110页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的农村建设战略思路第110-115页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农村发展战略第115-121页
第四章 近现代中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的历史叙事与启迪第121-159页
 第一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模式探析第121-130页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第122-124页
  二、梁漱溟的文化复兴思想及其乡村建设实践第124-127页
  三、对民国乡村建设思想及实践的评价第127-130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乡村改造运动第130-138页
  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乡村改造运动第130-134页
  二、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第134-138页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以生产关系变革为中心的农村社会变革第138-143页
  一、继续推进农村土地改革,实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1949-1953年)第138-140页
  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生产(1953-1958年)第140-142页
  三、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1958-1978年)第142-143页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来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143-150页
  一、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突破(1978-1984年)第144-145页
  二、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市场经济探索(1984-1992年)第145-147页
  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2002年)第147-150页
 第五节 新世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与新农村建设第150-153页
  一、开创农村经济社会综合改革的新路径第150-151页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第151-153页
 第六节 近现代以来我国乡村改造与文明建设实践的经验启示第153-159页
  一、以农民为主体,依靠多种社会力量建设乡村社会第153-154页
  二、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第154-156页
  三、结合乡村实际,发挥农村合作组织作用第156-157页
  四、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教育第157-159页
第五章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出路第159-210页
 第一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第159-169页
  一、小农经济基础与市场经济的矛盾第160-161页
  二、乡村基层治理结构与发展要求的矛盾第161-163页
  三、乡村文化传统的失序第163-165页
  四、乡村社会关系中的信任缺失第165-167页
  五、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第167-169页
 第二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第169-180页
  一、乡村文明建设的主体: 政府主导,依靠农民,造福农民第169-171页
  二、乡村文明建设的要求: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重点突破第171-173页
  三、乡村文明建设的原则: 因地制宜,多样发展,循序渐进第173-174页
  四、乡村文明建设的灵魂: 传统回归,价值重塑,文化再造第174-176页
  五、乡村文明建设的方针: 科学发展,"统筹城乡","两个反哺"第176-178页
  六、乡村文明建设的目标: 文明传承,乡村优美,农民富裕第178-180页
 第三节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第180-210页
  一、推进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给予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第180-184页
  二、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乡村物质文明第184-191页
  三、提升农民道德文化水平,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建设乡村精神文明第191-194页
  四、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保障村民民主权益,建设乡村政治文明第194-200页
  五、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增进农民社会福利,建设乡村社会文明第200-206页
  六、倡导自然、和谐理念,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乡村生态文明第206-210页
结语第210-212页
参考文献第212-218页
致谢第218页

论文共2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民族地区加强党的政治整合能力研究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