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像”时代的个人“图像”技术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8页 |
第1章 "拟像"仿真 | 第8-17页 |
·怪圈 | 第9-11页 |
·现实 | 第9页 |
·虚拟现实 | 第9-11页 |
·"质疑" | 第11-13页 |
·INTERNET——"拟像技术"的上帝 | 第13-17页 |
·模本 | 第14页 |
·介入传播状态 | 第14页 |
·手段 | 第14-17页 |
第2章 转换 | 第17-22页 |
·图像 | 第17-18页 |
·图像的意义 | 第17-18页 |
·偏离 | 第18页 |
·对称的意义 | 第18页 |
·偏离的秩序 | 第18页 |
·个人"技术" | 第18-22页 |
·个人技术的传统概念 | 第19页 |
·个人技术在"拟像"时代的尴尬 | 第19-20页 |
·回归之路 | 第20页 |
·技术的科学层面 | 第20-22页 |
第3章 质地 | 第22-29页 |
·打开界面 | 第22-25页 |
·中式本土与西方 | 第22-23页 |
·个人与民族 | 第23页 |
·技术与意义 | 第23-25页 |
·模糊 | 第25-26页 |
·多维形式 | 第25页 |
·语言的多义性 | 第25-26页 |
·图像生成手段的多样性 | 第26页 |
·折射 | 第26-29页 |
·界面消解 | 第26-27页 |
·自我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中文摘要 | 第35-39页 |
英文摘要 | 第39-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