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序言 | 第10-20页 |
| 1 松属(PINUS)植物的一般特征 | 第10-11页 |
| 2 红松(PINUS KORAIENSIS)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红松的地理分布 | 第11-12页 |
| ·红松的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 ·红松的形态特征 | 第12页 |
| ·红松的生活及生长情况 | 第12页 |
| ·红松的天然更新途径 | 第12-13页 |
| ·红松的经济及生态价值 | 第13-14页 |
| ·红松的经济价值 | 第13页 |
| ·红松的生态价值 | 第13-14页 |
| 3 分子系统地理学 | 第14-19页 |
| ·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分子系统地理学的应用 | 第15页 |
| ·本研究中所用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RFLP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 第15-16页 |
| ·DNA 序列分析 | 第16-17页 |
|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17-18页 |
| ·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中应用的DNA 片段 | 第18-19页 |
| 4 叶绿体DNA(CPDNA)在植物分子系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 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0页 |
| 基于叶绿体DNA 非编码序列的天然红松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 第20-46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 ·总DNA 的提取鉴定及纯化 | 第20-24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21-22页 |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 ·红松总DNA 的提取与鉴定 | 第22-23页 |
| ·模板DNA 的纯化 | 第23-24页 |
| ·DNA 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 ·实验试剂及配制 | 第24页 |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 ·RFLP-PCR 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建立 | 第25-26页 |
| ·PCR 扩增反应试剂 | 第25页 |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 ·引物的筛选 | 第25页 |
| ·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 第25-26页 |
| ·扩增产物的鉴定 | 第26页 |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26-27页 |
| ·酶切反应试剂 | 第26-27页 |
| ·主要实验器材 | 第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 ·酶切反应体系 | 第27页 |
| ·酶切产物电泳检测 | 第27页 |
| ·扩增产物测序 | 第27-28页 |
| ·序列鉴别及比对分析 | 第28页 |
| ·序列鉴别 | 第28页 |
| ·序列比对 | 第28页 |
| ·序列分析 | 第28页 |
|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28-29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43页 |
| ·DNA 提取及纯化结果 | 第29-30页 |
| ·红松基因组DNA 粗提结果 | 第29页 |
| ·红松基因组DNA 纯化结果 | 第29-30页 |
| ·RFLP-PCR 扩增结果 | 第30-33页 |
| ·红松6 对cpDNA 通用引物预扩增结果 | 第30-32页 |
| ·引物trnL-F2、trnL-F3、trnT-F2 及psbA-trnH 扩增结果 | 第32-33页 |
| ·扩增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 | 第33页 |
| ·测序结果及分析 | 第33-41页 |
| ·psbA-trnH 基因间隔区测序结果 | 第33-34页 |
| ·序列鉴别及酶切位点查找结果 | 第34-35页 |
| ·长度变异 | 第35-36页 |
| ·序列的碱基组成 | 第36页 |
| ·序列的核苷酸变异 | 第36-38页 |
| ·cpDNA 的单倍型分析 | 第38-41页 |
| ·构建系统进化树 | 第41-43页 |
| 3 讨论 | 第43-46页 |
| ·关于植物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43-44页 |
| ·关于PSBA-TRNH 基因间隔区 | 第44页 |
| ·红松基于CPDNA 数据的系统地理结构 | 第44-45页 |
| ·红松冰期避难所及冰期后的迁移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