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引言 | 第7-20页 |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9页 |
二、国民经济调整决策模式分析 | 第9-17页 |
三、本文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制定 | 第20-39页 |
第一节 纠“左”决策的制定 | 第20-24页 |
一、调整人民公社体制 | 第20-21页 |
二、采取措施缓和粮食紧张状况 | 第21-23页 |
三、初步压缩钢铁指标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反右倾”决策代替了纠“左”决策 | 第24-30页 |
一、纠“左”转向“反右倾” | 第24-26页 |
二、“反右倾”运动带来的恶果 | 第26-30页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的制定 | 第30-39页 |
一、党中央重新思考如何制定今后经济政策 | 第30-34页 |
二、“八字方针”的制定 | 第34-39页 |
第二章 1961年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 第39-52页 |
第一节 农业政策的调整 | 第39-43页 |
一、《农业60条》(草案)的制定 | 第39-41页 |
二、《农业60条修正草案》、《商业40条》、《手工业35条》的制定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工业政策的调整 | 第43-46页 |
一、工业调整提到议事日程 | 第43-44页 |
二、工业条例的制定,工业调整有章可依 | 第44-46页 |
第三节 政治和社会关系的初步调整 | 第46-52页 |
一、缓和党际、党内关系 | 第47-48页 |
二、调整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生活的正常化 | 第48-52页 |
第三章 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的深入 | 第52-73页 |
第一节 经济困难根源何在 | 第52-59页 |
一、深入调整国民经济,必须解决归因问题 | 第52-56页 |
二、归因问题的初步解决 | 第56-59页 |
第二节 全面深入调整决策的制定 | 第59-68页 |
一、必须全面深入调整国民经济 | 第59-62页 |
二、具体部署全面深入的调整决策 | 第62-65页 |
三、农村所有制改革的初步尝试:“包产到户” | 第65-68页 |
第三节 政治和社会关系调整的深化 | 第68-73页 |
一、“甄别平反”工作全面启动 | 第68-69页 |
二、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 | 第69页 |
三、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 | 第69-73页 |
第四章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重新部署” | 第73-94页 |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重新规范” | 第73-82页 |
一、国民经济调整分歧的产生 | 第73-76页 |
二、重提阶级斗争 | 第76-80页 |
三、重新规范调整工作 | 第80-82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继续调整三年”决策的形成和实施 | 第82-94页 |
一、“国民经济继续调整三年”决策的形成 | 第83-86页 |
二、“国民经济继续调整三年”决策的实施 | 第86-89页 |
三、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试办托拉斯 | 第89-94页 |
第五章 国民经济调整对党执政能力建设的考验 | 第94-116页 |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情况分析 | 第94-101页 |
第二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践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 | 第101-108页 |
一、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践提升了党的自我纠错能力 | 第101-105页 |
二、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践提升了党的学习能力 | 第105-107页 |
三、国民经济调整的实践提升了党对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 | 第107-108页 |
第三节 国民经济调整的曲折和局限凸现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曲折和局限 | 第108-116页 |
一、执政党的制度建设和民主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 第109-110页 |
二、执政党需要进一步摆脱“阶级斗争”的路径依赖和“革命思维”方式 | 第110-113页 |
三、党在领导国民经济调整中最终没有走出从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重标准来判断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误区 | 第113-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后记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