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肌苷酸与动物肌肉风味的关系 | 第12-15页 |
| ·肌苷酸的特性 | 第12-13页 |
| ·肌苷酸的形成机理 | 第13-15页 |
| ·肌苷酸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腺苷—磷酸脱氨酶基因AMPD1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AMPD1基因的结构特点 | 第16-17页 |
| ·AMPD1酶的特性 | 第17页 |
| ·ATP的浓度和细胞中腺苷酸能量水平对AMPD1活性的调节 | 第17-18页 |
| ·AMPD1基因与肉质性状的关系 | 第18页 |
| ·AMPD1基因与人类疾病 | 第18-19页 |
| ·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9-21页 |
| ·荧光定量PCR定量原理 | 第19页 |
| ·SYBR GREEN Ⅰ荧光染料 | 第19-20页 |
| ·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和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1-24页 |
| ·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 ·试验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生物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软件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35页 |
| ·肉质测定 | 第24-26页 |
| ·肌苷酸含量测定 | 第26-28页 |
| ·兔AMPD1基因的PCR扩增 | 第28-31页 |
| ·兔AMPD1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31-35页 |
| ·统计分析结果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7页 |
| ·天府黑兔与哈白兔常规肉质指标测定结果 | 第35-43页 |
| ·天府黑兔与哈白兔背最长肌IMP含量 | 第43-45页 |
| ·两个品种肉兔三个日龄阶段IMP含量多重比较 | 第43-45页 |
| ·两个品种肉兔三个日龄阶段IMP含量的方差分析 | 第45页 |
| ·兔AMPD1基因的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 第45-48页 |
| ·细胞总RNA提取结果 | 第45页 |
| ·兔AMPD1基因的克隆及同源性分析 | 第45-48页 |
| ·AMPD1基因的定量表达 | 第48-54页 |
| ·常规PCR反应的结果 | 第48页 |
| ·荧光定量PCR扩增的标准曲线 | 第48-50页 |
| ·扩增产物的特异性 | 第50-51页 |
| ·天府黑兔与哈白兔AMPD1基因的MRNA表达的定量 | 第51-54页 |
| ·通径分析 | 第54-56页 |
| ·品种,日龄和AMPD1基因的表达量与IMP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54-55页 |
| ·品种,日龄和AMPD1基因的表达量对IMP含量的直接作用与间接 | 第55-56页 |
| ·品种,日龄和AMPD1基因的表达量对IMP含量的决定系数及贡献 | 第56页 |
| ·部分肉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 4 讨论 | 第57-62页 |
| ·避免基因组DNA污染 | 第57页 |
| ·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57页 |
| ·各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比较 | 第57-58页 |
| ·肉质特征分析 | 第58-60页 |
| ·关于兔AMPD1基因的扩增 | 第60页 |
| ·两个品种肉兔三个日龄阶段IMP含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60页 |
| ·天府黑兔与哈白兔AMPD1基因的MRNA表达的定量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第60-61页 |
| ·品种,日龄和AMPD1基因的表达量对IMP含量变化的通径分析 | 第61页 |
| ·肌内脂肪(IMF)和肌苷酸(IMP)含量与部分肉质性状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 5 结论 | 第62-63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