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的薄弱与文献检阅情况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和局限 | 第12-13页 |
四、本文结构与框架 | 第13-14页 |
五、几个核心概念的厘定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禁酒历史与治安权冲突的由来 | 第16-26页 |
第一节 百年回溯——美国禁酒历史概述 | 第16-21页 |
一、美国社会禁酒历史溯源及禁酒运动的兴起 | 第16-18页 |
二、核心组织与禁酒领袖简介 | 第18-21页 |
第二节 谁来管理——"治安权"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 第21-24页 |
一、坦尼法院"治安权"概念的提出 | 第21-23页 |
二、治安权的发展与突破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无法回避——治安权与贸易条款的冲突 | 第24-26页 |
一、联邦贸易条款 | 第24-25页 |
二、难以避免的冲突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国会插手与《威尔逊法案》的提出 | 第26-39页 |
第一节 形势失控——博曼案和莱西案对禁酒州的损害 | 第26-30页 |
一、原始包装原则 | 第26-27页 |
二、博曼案:联邦贸易条款优先 | 第27-29页 |
三、莱西案:开启国会介入之门 | 第29-30页 |
第二节 国会介入——《威尔逊法案》的通过及影响 | 第30-36页 |
一、草案的复活 | 第30-32页 |
二、参议院的通过与众议院的补充 | 第32-34页 |
三、意义和影响 | 第34-36页 |
第三节 新的缺口——联邦最高法院对《威尔逊法案》的反复 | 第36-39页 |
一、罗德案对《威尔逊法案》的狭义解释 | 第36-37页 |
二、泛滥的COD贸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权力均衡与《韦伯—凯尼恩法案》的通过 | 第39-48页 |
第一节 曙光初现——COD法案的通过 | 第39-42页 |
一、被搁置的议案与禁酒策略的调整 | 第39-41页 |
二、COD法案的出台及形势的迅速发展 | 第41-42页 |
第二节 联邦让步——《韦伯—凯尼恩法案》的起草与通过 | 第42-48页 |
一、草案的提出与争论的焦点 | 第42-45页 |
二、塔夫脱总统的否决风波 | 第45-46页 |
三、通过的意义与影响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共同执法与第18条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 第48-60页 |
第一节 首战惜败——霍布森修正案的提出 | 第48-51页 |
一、提出的过程 | 第48-49页 |
二、争议和修改 | 第49-50页 |
三、失败的原因 | 第50-51页 |
第二节 彻底禁酒——里德修正条款的通过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水到渠成——第18条宪法修正案的诞生 | 第53-57页 |
一、战争带来的新契机 | 第53-54页 |
二、草案的创新和禁酒力量的努力 | 第54-55页 |
三、一边倒的形势与修正案的顺利通过 | 第55-57页 |
第四节 火上浇油——共同执法与《沃尔斯特德法案》通过 | 第57-60页 |
一、共同执法权如何行使 | 第57-58页 |
二、《沃尔斯特德法案》的产生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州权回归与第21条宪法修正案的反思 | 第60-72页 |
第一节 难堪重负——危机重重与社会的反思 | 第60-64页 |
一、愈发严重的危机 | 第60-63页 |
二、观念开始变化 | 第63-64页 |
第二节 禁酒终结——第18条修正案的废除过程 | 第64-67页 |
一、威克沙姆委员会的调查报告 | 第65-66页 |
二、禁酒修正案的最终废除 | 第66-67页 |
第三节 吸取教训——模糊的第二款与消失的第三款 | 第67-70页 |
一、第二款的争议 | 第67-68页 |
二、第三款的消失 | 第68-70页 |
第四节 余音犹存——对第21条宪法修正案的思考 | 第70-72页 |
一、州对于酒精的管理是否可能造成贸易歧视 | 第70-71页 |
二、联邦贸易条款还有多大的权力 | 第71-72页 |
禁酒,谁在禁酒(代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北纬18度:找寻的那个坐标(代跋) | 第80-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