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引言 | 第10-15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0页 |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课题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制剂设计研究 | 第13-14页 |
·制剂制备工艺研究 | 第14页 |
·制剂质量评价研究 | 第14-15页 |
2. 愈肠宁方的制剂设计研究 | 第15-51页 |
·试药、仪器与动物 | 第15-16页 |
·"方-证-剂"关联信息的分析 | 第16-20页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信息分析 | 第16-18页 |
·愈肠宁方的中医药信息分析 | 第18-19页 |
·"方-证-剂"关联信息的提取 | 第19-20页 |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信息的研究 | 第20-22页 |
·病因 | 第20页 |
·发病机制 | 第20-21页 |
·治疗 | 第21-22页 |
·愈肠宁方现代药学相关信息的研究 | 第22-39页 |
·质量研究 | 第22-35页 |
·理化性质研究 | 第35-37页 |
·溶解度性能的测定 | 第35-36页 |
·粉体学性质的测定 | 第36-37页 |
·生物药剂学性质分析 | 第37-38页 |
·药理作用分析 | 第38-39页 |
·各组分不同给药方式的药效对比研究 | 第39-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实验分组 | 第40页 |
·药物剂量及药液的配制 | 第40页 |
·模型制备及给药 | 第40-41页 |
·评价指标 | 第41页 |
·实验结果 | 第41-43页 |
·外观体征 | 第41-42页 |
·结肠组织学损伤 | 第42页 |
·TNF-α、MPO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实验结论 | 第43页 |
·愈肠宁方制剂设计方案的拟定 | 第43-45页 |
·讨论 | 第45-49页 |
·"方-证-剂"对应思想在中药制剂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 第45-46页 |
·关于中药复方释药系统的设计思路 | 第46-47页 |
·关于中药制剂原料的生物活性分析 | 第47-48页 |
·关于中药制剂原料的性质研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方-证-剂对应信息的研究 | 第49页 |
·溃疡性结肠炎现代医学信息的研究 | 第49页 |
·愈肠宁方现代药学相关信息的研究 | 第49-50页 |
·各组分不同给药方式的药效对比研究 | 第50页 |
·愈肠宁方制剂设计方案的拟定 | 第50-51页 |
3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51-84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51-52页 |
·胃部释药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52-59页 |
·微丸的制备 | 第52-57页 |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52-54页 |
·制剂处方的筛选 | 第54-56页 |
·微丸制剂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第56-57页 |
·微丸的包衣工艺研究 | 第57-59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结果 | 第58-59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59-75页 |
·微丸的制备 | 第59-62页 |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59页 |
·制剂处方的筛选 | 第59-61页 |
·微丸制剂处方的验证及质量评价 | 第61-62页 |
·微丸的包衣工艺研究 | 第62-75页 |
·pH敏感型单层包衣工艺研究 | 第63-66页 |
·pH敏感型双层包衣工艺研究 | 第66-68页 |
·壳聚糖游离膜性能研究 | 第68-73页 |
·pH敏感-酶触发双控包衣工艺研究 | 第73-75页 |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装量的初步确定 | 第75-76页 |
·胃部释药单元制剂处方 | 第75-76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制剂处方 | 第76页 |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装量的拟定 | 第76页 |
·两释药单元的混合填装 | 第76-78页 |
·释药单元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76-77页 |
·两包衣微丸混合装填工艺研究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0页 |
·愈肠宁方的剂型及制备工艺路线 | 第78-79页 |
·关于微丸的制备方法 | 第79页 |
·关于结肠定位释药单元包衣方案 | 第79-80页 |
·关于壳聚糖在结肠定位包衣中的应用 | 第80页 |
·小结 | 第80-84页 |
·胃部释药单元的制备 | 第81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的制备 | 第81-82页 |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的剂量 | 第82-83页 |
·两释药单元的混合填装 | 第83-84页 |
4.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的质量评价 | 第84-141页 |
·试药、仪器、动物与志愿者 | 第84-85页 |
·含量测定 | 第85-89页 |
·胃部释药单元中黄芪总皂苷含量测定 | 第85-86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86页 |
·测定结果 | 第86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测定 | 第86-89页 |
·方法学考察 | 第86-89页 |
·测定结果 | 第89页 |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释药性能研究 | 第89-114页 |
·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 第89-103页 |
·胃部释药单元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 第89-91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体外释药性能的研究 | 第91-95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在不同条件下的体外释药性能研究 | 第95-103页 |
·体内释药性能的评价 | 第103-114页 |
·胃部释药单元在大鼠消化道内释药性能的研究 | 第103-104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在大鼠消化道内释药性能的研究 | 第104-108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在志愿者消化道内释药性能的检测 | 第108-114页 |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的药效学评价 | 第114-12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动物分组及给药 | 第114页 |
·模型制备 | 第114-115页 |
·评价指标及统计方法 | 第115页 |
·实验结果 | 第115-120页 |
·外观体征的观察结果 | 第115页 |
·结肠肠重系数及组织学损伤结果 | 第115-117页 |
·结肠组织中MPO、TNF-α、IL-1β水平检测结果 | 第117-118页 |
·结肠组织中IL-4、IL-10水平检测结果 | 第118-119页 |
·结肠组织中SOD、MDA水平检测结果 | 第119-120页 |
·血清NO水平检测结果 | 第120页 |
·药效实验研究结论 | 第120-121页 |
·愈肠宁胃-结肠分释胶囊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121-133页 |
·实验方法 | 第121-128页 |
·血浆、结肠内容物、结肠组织中苦参碱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第121-128页 |
·大鼠给药方案及血浆、结肠内容物、结肠组织的采集 | 第128页 |
·试验结果 | 第128-133页 |
·血药浓度检测及统计学处理结果 | 第128-131页 |
·结肠内容物中药物浓度检测结果 | 第131-132页 |
·结肠组织中药物浓度检测结果 | 第132-133页 |
·讨论 | 第133-138页 |
·制剂的体内外释药性能研究 | 第133-136页 |
·关于结肠定位释药单元体外溶出条件的选择 | 第133-134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三种包衣微丸的体外释药特征 | 第134-135页 |
·结肠定位释药单元中药物在上消化道泄漏的分析 | 第135页 |
·螺旋CT技术在体内释放评价中的应用 | 第135-136页 |
·制剂的药效评价 | 第136-137页 |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136页 |
·关于药效测定结果 | 第136-137页 |
·制剂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37-138页 |
·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的体内分析方法 | 第137页 |
·药物溶液与包衣微丸药动学参数差异的分析 | 第137-138页 |
·小结 | 第138-141页 |
·释药性能研究 | 第138-139页 |
·药效学研究 | 第139-140页 |
·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40-141页 |
5. 结论 | 第141-145页 |
·总结 | 第141-144页 |
·制剂设计 | 第141-142页 |
·制剂制备 | 第142-143页 |
·制剂评价 | 第143-144页 |
·创新点 | 第144-145页 |
·中药现代复方制剂设计理论与思路的创新 | 第144页 |
·中药多元释药系统制备技术与评价方法的创新 | 第144页 |
·新制剂的研发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