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9页 |
·纳米操纵技术简介 | 第9-15页 |
·分子自组装 | 第11-12页 |
·基于高分辨显微镜技术的纳米操纵 | 第12-15页 |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操纵技术 | 第15-21页 |
·接触模式操纵 | 第16-17页 |
·非接触模式操纵 | 第17-18页 |
·纳米刻蚀 | 第18-19页 |
·DNA 单分子操纵 | 第19-21页 |
·高效率纳米操纵的研究 | 第21-24页 |
·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 | 第24-27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目标 | 第27-29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目标 | 第27-28页 |
·本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高效率DNA 纳米操纵系统设计与应用 | 第29-68页 |
·基于抬高模式的常规操纵 | 第30-32页 |
·热漂移补偿 | 第32-39页 |
·基于图像配准的热漂移计算 | 第33-34页 |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亚像素精度热漂移估计 | 第34-35页 |
·热漂移模型 | 第35-37页 |
·基于一阶卡尔曼滤波器(Kalman Filter)的实时热漂移估计 | 第37-39页 |
·AFM 图像失真校正 | 第39-41页 |
·高效率针尖移动路径设计 | 第41-47页 |
·针尖动态/静态模式转换 | 第41-43页 |
·DNA 切割操纵 | 第43页 |
·DNA 折叠操纵 | 第43-44页 |
·DNA 拾取操纵 | 第44-46页 |
·多片段连续操纵 | 第46-47页 |
·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在纳米操纵中的应用 | 第47-55页 |
·图像识别算法 | 第49-51页 |
·DNA 分子自动识别 | 第51-54页 |
·自动识别在DNA 操纵中的应用 | 第54页 |
·自动拾取的DNA 片段的生物活性验证 | 第54-55页 |
·高效率自动化纳米操纵系统简介 | 第55-59页 |
·主控程序 | 第56-59页 |
·Nanoscript 脚本程序 | 第59页 |
·实验环境控制系统 | 第59-60页 |
·其他操纵应用 | 第60-65页 |
·纳米颗粒平移推动 | 第60-61页 |
·纳米颗粒拾取 | 第61-62页 |
·阳极氧化刻蚀 | 第62-65页 |
·矢量刻蚀 | 第63页 |
·栅格刻蚀(纳米打印机) | 第63-65页 |
·纳米操纵诱导多肽外延生长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三章 DNA 纳米操纵机制初探 | 第68-90页 |
·针尖、DNA 与衬底之间相互作用力 | 第68-72页 |
·接触模型 | 第68-71页 |
·Hertz 模型与Sneddon 模型 | 第69-70页 |
·DMT 与JKR 模型 | 第70-71页 |
·纳米尺度上的摩擦力 | 第71-72页 |
·DNA 操纵机制 | 第72-84页 |
·切割操纵 | 第72-78页 |
·过程分析 | 第72-77页 |
·实验结果验证 | 第77-78页 |
·折叠操纵 | 第78-80页 |
·拾取操纵 | 第80-84页 |
·纳米尺度毛细力 | 第81-82页 |
·范德华力 | 第82页 |
·湿度与吸附力的关系 | 第82-84页 |
·APTES 修饰的云母衬底的性质 | 第84-88页 |
·APTES 自组装反应模型 | 第85-87页 |
·用AFM 表征APTES 衬底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0-93页 |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90-91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91-93页 |
附录1 实验设备与样品制备 | 第93-97页 |
A.1 实验仪器 | 第93页 |
A.2 APTES 修饰云母衬底 | 第93-94页 |
A.3 DNA 样品制备 | 第94-95页 |
A.4 胶体金颗粒制备 | 第95页 |
A.5 阳极氧化刻蚀衬底制备 | 第95-96页 |
A.6 多肽样品制备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8页 |
攻读博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10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