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46页 |
·活动星系核的基本观测特性 | 第12-14页 |
·活动星系核的基本结构 | 第14-20页 |
·活动星系核的分类 | 第20-26页 |
·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 第26-31页 |
·Ⅰ型/Ⅱ型活动星系核的统一 | 第27-29页 |
·射电强活动星系核的统一模型 | 第29-31页 |
·统一模型对内禀参数的依赖和统一图像的变化 | 第31-44页 |
·吸积盘随着吸积率的变化 | 第31-33页 |
·尘埃环和宽线区随着光度的变化 | 第33页 |
·喷流形态对内禀参数的依赖 | 第33-36页 |
·射电光度对内禀参数和环境的依赖 | 第36-39页 |
·不同的核活动模式 | 第39-40页 |
·射电活动星系核与星系环境的关系 | 第40-41页 |
·射电活动星系核与星系团的关系 | 第41-44页 |
·总结 | 第44-46页 |
第2章 SDSS中射电类星体的选择效应 | 第46-70页 |
·选择效应对射电光度和射光比分布的影响 | 第46-51页 |
·射电类星体样本 | 第51-57页 |
·Sloan巡天与光学数据 | 第51页 |
·射电数据 | 第51-52页 |
·致密射电类星体 | 第52-53页 |
·射电延展源 | 第53-57页 |
·射电类星体样本的不完备性 | 第57-66页 |
·由表面亮度引起的不完备性 | 第57-60页 |
·仅由匹配半径寻找光学源的射电对应体所引起的不完备性 | 第60-66页 |
·小结 | 第66-70页 |
第3章 SDSS/FIRST巡天中的Ⅰ型活动星系核比例 | 第70-110页 |
·覆盖因子和宽线区对参数的依赖及选择效应 | 第70-76页 |
·射电强活动星系核样本 | 第76-91页 |
·父样本 | 第76-78页 |
·连续谱减扣和发射线测量 | 第78-79页 |
·Ⅰ型和Ⅱ型源的认证 | 第79-84页 |
·黑洞质量,核光度和爱丁顿比率 | 第84-91页 |
·选择效应 | 第91-105页 |
·V_(max) | 第93页 |
·Ⅱ型活动星系核的探测几率函数 | 第93-95页 |
·Ⅰ型活动星系核的选择函数 | 第95-98页 |
·Ⅰ型活动星系核比例对L_([OⅢ])的依赖 | 第98-101页 |
·Ⅰ型活动星系核比例与黑洞质量和爱丁顿比率的关系 | 第101-104页 |
·Ⅰ型源比例与射电性质的关系 | 第104-105页 |
·小结 | 第105-110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总结 | 第110-111页 |
·展望 | 第111-114页 |
·更深的巡天数据 | 第111-112页 |
·非光学选类星体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致谢 | 第128-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