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致谢 | 第7-11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及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内容框架 | 第13-14页 |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14-16页 |
·可能创新 | 第14页 |
·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及原因的综述 | 第16-2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综述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 第19-24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原因 | 第20-22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部原因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发展历程及制约因素 | 第24-35页 |
·建国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演进历程 | 第24-28页 |
·改革开放前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1952 年-1978 年) | 第24-25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1979 年至今) | 第25-28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 第28-31页 |
·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数庞大 | 第28-29页 |
·劳动力转移存在区域差异,东部仍是转移热点 | 第29-30页 |
·转移的产业多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 | 第30页 |
·在多种转移形式中以就地转移为主 | 第30-31页 |
·对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分析 | 第31-35页 |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 | 第31-32页 |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外在因素 | 第32-35页 |
第4章 国外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对我国均衡农民数量的估算 | 第35-42页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比较 | 第35-37页 |
·英国模式—政府主导型强制性转移模式 | 第35页 |
·美国模式—市场主导型的自由迁移模式 | 第35-36页 |
·日本模式—政策引导型渐进性模式 | 第36-37页 |
·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 | 第37-39页 |
·产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影响 | 第37-38页 |
·合适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38页 |
·劳动力素质的优化是保证农业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内在条件 | 第38-39页 |
·我国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农民数量的研究 | 第39-42页 |
·建立均衡农业劳动力数量模型的思路 | 第39-40页 |
·构建均衡农业劳动力数量模型 | 第40-41页 |
·农业均衡劳动力数量模型的分析 | 第41页 |
·对结果的解释 | 第41-42页 |
第5章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42-50页 |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义的分析 | 第42-4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分析 | 第42-43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农民增收的分析 | 第43页 |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43-50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指标选取 | 第43-45页 |
·相关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 第45-4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46页 |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46-5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研究结论 | 第50页 |
·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 | 第50-51页 |
·加快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提高城市劳动力需求 | 第51-52页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协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 第52页 |
·提高产业链竞争水平,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多层次转移渠道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