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和问题提出 | 第10-23页 |
·错误记忆的概念 | 第10页 |
·错误记忆的早期研究——Bartlett 的先驱性研究 | 第10-11页 |
·系列再生实验 | 第11页 |
·重复再生实验 | 第11页 |
·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 | 第11-14页 |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 第11-12页 |
·联想研究范式 | 第12-13页 |
·KK 范式 | 第13-14页 |
·错误记忆的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影响错误记忆效应的因素 | 第14-18页 |
·错误记忆易感性的个体差异 | 第18-19页 |
·错误记忆的脑机制研究 | 第19-20页 |
·错误记忆的理论机制 | 第20-21页 |
·基于激活的解释模型 | 第20页 |
·基于监测的解释模型 | 第20-21页 |
·基于激活和监测的双加工模型 | 第21页 |
·问题提出和研究构思 | 第21-23页 |
·问题提出 | 第21页 |
·研究构思 | 第21-22页 |
·研究假设与目的 | 第2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3 错误记忆的实验研究 | 第23-41页 |
实验一 不同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 第23-29页 |
·方法 | 第23-25页 |
·被试 | 第23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实验设计 | 第24页 |
·变量的控制 | 第24页 |
·实验程序 | 第24-25页 |
·结果 | 第25-29页 |
·各种呈现方式条件下的再认率之间的差异 | 第25-27页 |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再认率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页 |
实验二 呈现方式与学习-测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 第29-41页 |
·方法 | 第30-32页 |
·被试 | 第30页 |
·材料 | 第30页 |
·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变量的控制 | 第31页 |
·实验程序 | 第31-32页 |
·结果 | 第32-37页 |
·不同呈现方式下的各种再认率 | 第32-33页 |
·不同时间间隔条件下的再认率 | 第33-35页 |
·正确再认 | 第35页 |
·错误再认 | 第35-37页 |
·学过项目的正确再认率与关键诱饵的虚报率的相关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41页 |
·呈现方式的影响 | 第37-38页 |
·学习—测验时间间隔的影响 | 第38-39页 |
·呈现方式与学习—时间间隔的共同影响 | 第39页 |
·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 | 第39-41页 |
4 总讨论 | 第41-49页 |
·错误再认需要对关键诱饵的连续激活 | 第42-43页 |
·极短的保持时间内错误再认率保持稳定 | 第43-44页 |
·真实记忆与错误记忆关系复杂,既存在分离又存在共变 | 第44页 |
·本研究对激活/监测理论的补充 | 第44-46页 |
·本研究对学习及教学的启发与建议 | 第46-47页 |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注释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