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常绿杜鹃花上斑痣盘菌物种多样性研究及散斑壳属两近似种的分子鉴定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Ⅰ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1 杜鹃花属植物概况 | 第8页 |
| 2 斑痣盘菌分类的研究历史与近况 | 第8-10页 |
| 3 斑痣盘菌的经济重要性及生态与地理分布 | 第10-11页 |
| 4 杜鹃花属植物上斑痣盘菌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5 散斑壳属两近似种的研究进展及关系 | 第12页 |
| 6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种类鉴定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 7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5-16页 |
| Ⅱ 引言 | 第16-18页 |
| Ⅲ 安徽常绿杜鹃花上斑痣盘菌物种多样性研究 | 第18-2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 ·标本采集与整理 | 第18页 |
| ·外部特征观察 | 第18页 |
| ·制片镜检及绘图 | 第18页 |
| 2 属的特征 | 第18-20页 |
| ·齿裂菌属 Coccomyces | 第18-19页 |
| ·散斑壳属 Lophodermium | 第19页 |
| ·新齿裂菌属 Neococcomyces | 第19-20页 |
| ·分种检索表 | 第20页 |
| 3 种的描述 | 第20-28页 |
| ·坛状散斑壳 | 第20-22页 |
| ·小齿裂菌 | 第22-23页 |
| ·纠丝散斑壳 | 第23-24页 |
| ·厚唇散斑壳 | 第24-25页 |
| ·红褐散斑壳 | 第25页 |
| ·强壮散斑壳 | 第25-26页 |
| ·杜鹃新齿裂菌 | 第26-28页 |
| Ⅳ 散斑壳属两近似种的分子鉴定 | 第28-38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表型特征研究 | 第28页 |
| ·标本来源 | 第28页 |
| ·外部特征观察 | 第28页 |
| ·制片镜检及绘图 | 第28页 |
| ·生态习性等观察 | 第28页 |
| ·分子性状研究 | 第28-30页 |
| ·序列分析材料 | 第28页 |
| ·菌丝培养及DNA提取 | 第28-30页 |
| ·ITS-PCR扩增与序列测定 | 第30页 |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 ·形态学特征及生态 | 第30-35页 |
| ·针叶树散斑壳 | 第30-32页 |
| ·南方散斑壳 | 第32-34页 |
| ·两个种的比较 | 第34-35页 |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8页 |
| V 结论 | 第38-40页 |
| VI 讨论 | 第40-42页 |
| 1 关于安徽常绿杜鹃花上斑痣盘菌系统学研究问题 | 第40页 |
| 2 安徽常绿杜鹃花上斑痣盘菌物种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 第40页 |
| 3 散斑壳属两近似种的分子论证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图版 Ⅰ | 第48-49页 |
| 图版 Ⅱ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