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物权论文

生态物权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8页
绪论第18-36页
 一、生态物权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18-31页
 二、生态物权的研究范围与结构体系第31页
 三、生态物权研究方法第31-32页
 四、生态物权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32-36页
第一章 生态物与生态物权第36-72页
 第一节 生态物第36-48页
  一、私法中物的分类第36-40页
  二、物权法“物”与环境法“物”第40-41页
  三、生态物的基本内涵第41-48页
 第二节 生态物权第48-71页
  一、生态物权法律制度的生成与历史沿革第48-49页
  二、生态物权几种学说的争论及评析第49-52页
  三、生态物权的再界定第52-54页
  四、生态物权的基本特征第54-55页
  五、生态物权与相关物权的比较分析第55-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二章 生态物权基本原则第72-83页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原则第72-75页
  一、生物多样性与基因多态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石第72-73页
  二、多样性生物之间存在链际等级第73-74页
  三、个性优位第74页
  四、维护生态系统链际序等及链内序级第74-75页
 第二节 生态公平正义原则第75-76页
  一、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第75页
  二、“最大最小值”原则第75-76页
  三、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第76页
 第三节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第76-78页
  一、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观第76-77页
  二、可持续发展的法治观第77页
  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第77页
  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性观第77-78页
 第四节 谨慎性原则第78-79页
  一、谨慎原则是生态立法的重要原则第78页
  二、风险防范原则是谨慎性原则的重要子原则第78-79页
 第五节 生态优先性原则第79-80页
  一、生态优先性原则依据第79页
  二、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绿色”经济模式第79-80页
 第六节 有害推定原则第80-81页
  一、人类认识局限无法在短期内克服生态不确定性风险第80页
  二、“不确定性风险责任推定给风险制造者”符合生态正义第80-81页
 第七节 公序良俗原则第81-82页
  一、公序良俗原则的学历评价第81-82页
  二、公序良俗原则的生态化拓展第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三章 生态物权理论基础第83-117页
 第一节 生态物权的伦理学基础第84-92页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博弈第84-90页
  二、无心主义与空心主义的分野第90-92页
 第二节 生态物权的法社会学基础第92-97页
  一、后现代主义第92-93页
  二、可持续发展观第93-95页
  三、生态协调论第95页
  四、深层生态学第95-97页
  五、生态现代化第97页
 第三节 生态物权的经济学基础第97-102页
  一、外部效应论第98-99页
  二、公共产品论第99页
  三、生态资本论第99-100页
  四、熵理论第100页
  五、商品三重性理论第100-101页
  六、再生产理论重构论第101-102页
 第四节 生态物权的法哲学基础第102-115页
  一、生态规律第102页
  二、演替顶极理论第102-103页
  三、生态正义理论与公正理论第103-106页
  四、现代生态相邻关系理论第106-108页
  五、新契约理论第108-109页
  六、共同危险责任的新发展第109页
  七、禁止权利滥用与利益平衡理论第109-111页
  八、生态权客体的整体性与私法对生态利益的特殊保护第111-112页
  九、生态因子的物权属性第112-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四章 生态化物权与物权生态化第117-137页
 第一节 “生态化”——一个从思想到行为的过程第117-122页
  一、生态思想最初源自一种简单的信念第117页
  二、生态思想的推广普及成为人类接受的学问第117-118页
  三、生态思想到生态行为是历史性过程第118-119页
  四、法律生态化第119-120页
  五、生态化的特征第120-122页
 第二节 生态化物权第122-127页
  一、生态物的历史与未来第122-124页
  二、生态物权客体理论对传统物权客体理论产生替代性冲击第124-127页
 第三节 物权生态化第127-135页
  一、物权生态化的历史变迁第127-128页
  二、物权生态化发展的原因第128-131页
  三、物权生态化的法律表现第131-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五章 生态物权保障制度及实现机制第137-160页
 第一节 生态物权保障制度第137-150页
  一、绿色(或生态)法律制度体系第137-138页
  二、生态物权私法保障体系第138-143页
  三、生态物权公法保障体系第143-150页
 第二节 生态物权实现机制第150-158页
  一、生态物权实现机制体系第150-151页
  二、生态损害的价值量化机制第151-152页
  三、社会填补责任机制第152-154页
  四、索赔机制第154-157页
  五、公众参与机制第157-158页
  六、国际合作机制第158页
 本章小结第158-160页
第六章 物权法语境下的生态责任第160-174页
 第一节 生态责任的特殊性第160页
 第二节 生态责任的构成要件第160-166页
  一、生态损害行为第161页
  二、生态损害事实第161-162页
  三、因果关系第162-164页
  四、免责条件第164-166页
 第三节 生态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66-168页
  一、自己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66-167页
  二、社会责任的归责原则第167页
  三、生态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第167-168页
 第四节 追究生态责任的公法路径与私法路径第168-172页
  一、公法路径与私法路径的区别第168-170页
  二、公法路径与私法路径的联系第170-172页
 本章小结第172-174页
结论第174-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7页
 一、中文文献第177-183页
 二、外文文献第183-1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87-188页
致谢第188-190页
详细摘要第190-202页

论文共2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
下一篇:业主权的释义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