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引言 | 第13-27页 |
·红麻的价值及红麻不育材料的发现 | 第13-14页 |
·红麻不育系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种类及其红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 | 第14-15页 |
·植物雄性不育系的表现类型 | 第14页 |
·红麻不育系的研究与利用 | 第14-15页 |
·红麻雄性不育系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 第15-16页 |
·红麻雄性不育系不育基因的分子标记与检测鉴定 | 第16-17页 |
·植物不育系蛋白组学 | 第17-25页 |
·蛋白组学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植物不育相关蛋白质组学 | 第19-25页 |
·蛋白组学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 第20-22页 |
·多维液相分离技术 | 第22页 |
·图象分析软件的开发 | 第22-23页 |
·蛋白质鉴定技术 | 第23-25页 |
·蛋白生物信息学方面的情况 | 第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25-2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材料 | 第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4页 |
·材料培育 | 第27页 |
·取样 | 第27-28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 | 第28-30页 |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30页 |
·双向电泳 | 第30-34页 |
·蛋白质的提取 | 第30-31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 | 第31-33页 |
·蛋白质表达图谱的建立及差异点的确定 | 第33页 |
·蛋白质点胶内酶解及肽段提取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56页 |
·不育系L23A与保持系L23B生理生化差异 | 第34-36页 |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比较 | 第34-35页 |
·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 第35-36页 |
·红麻蛋白质提取体系的建立 | 第36-56页 |
·蛋白质含量标准曲线 | 第36-38页 |
·红麻叶片的TCA 丙酮法与Phe 法提取比较分析 | 第38页 |
·不同染色方法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 第38-39页 |
·不同上样量比较,用G-250 染色 | 第39-40页 |
·TCA-丙酮法改进前后比较分析 | 第40页 |
·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 第40-42页 |
·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42-46页 |
·差异蛋白质点的质谱分析 | 第46-51页 |
·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分析与讨论 | 第51-56页 |
4 讨论 | 第56-61页 |
·红麻雄性不育特性与物质代谢的关系 | 第56-57页 |
·红麻蛋白质提取体系的建立 | 第57-59页 |
·样品制备 | 第57-58页 |
·胶浓度的确定 | 第58页 |
·上样量的确定 | 第58-59页 |
·不同染色方法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 第59页 |
·影响蛋白质鉴定结果的因素 | 第59-61页 |
5 问题与展望 | 第61-63页 |
·蛋白质需要结合生理生化的研究 | 第61页 |
·关于本研究所采用的蛋白质电泳方法 | 第61页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61-62页 |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