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研究之听枫园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1 课题的背景和目的 | 第9-10页 |
2 相关的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苏州古典园林 | 第12-23页 |
1 苏州古典园林概况 | 第12-15页 |
·中国古典园林分类 | 第12页 |
·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 第12-14页 |
·苏州古典园林的兴盛原因 | 第14-15页 |
·社会因素 | 第14页 |
·自然因素 | 第14页 |
·人文因素 | 第14-15页 |
2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 | 第15-18页 |
·选址 | 第15页 |
·建筑 | 第15-16页 |
·叠山 | 第16页 |
·理水 | 第16-17页 |
·植物 | 第17-18页 |
3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思想 | 第18-20页 |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传统思想 | 第18-19页 |
·儒家思想 | 第18-19页 |
·道家思想 | 第19页 |
·禅宗思想 | 第19页 |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流思想 | 第19-20页 |
·道家思想 | 第19-20页 |
·隐逸思想 | 第20页 |
4 苏州古典园林特点 | 第20-23页 |
·小中见大 | 第20-21页 |
·景色雅朴 | 第21页 |
·表达含蓄 | 第21页 |
·游与居相统一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听枫园 | 第23-56页 |
1 听枫园概况 | 第23-29页 |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造园背景 | 第24-25页 |
·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园林兴衰 | 第25-26页 |
·人文价值 | 第26页 |
·听枫园景观 | 第26-29页 |
2 听枫园造园艺术分析 | 第29-48页 |
·选址 | 第29-30页 |
·布局 | 第30-31页 |
·建筑 | 第31-36页 |
·听枫山馆 | 第32页 |
·平斋 | 第32-33页 |
·墨香阁 | 第33-34页 |
·亭 | 第34-35页 |
·旱舫 | 第35-36页 |
·叠山 | 第36-39页 |
·小中见大,意境深远 | 第36-37页 |
·山脉相连,洞壑相依 | 第37-38页 |
·石质蹬道,自然天成 | 第38-39页 |
·理水 | 第39-40页 |
·山环水抱,意境悠远 | 第39-40页 |
·聚胜于分,静中有动 | 第40页 |
·植物 | 第40-42页 |
·园林小品 | 第42-48页 |
·铺地 | 第42-44页 |
·月洞门 | 第44-45页 |
·漏窗 | 第45-46页 |
·石桌石凳 | 第46页 |
·井 | 第46-47页 |
·匾额楹联 | 第47-48页 |
3 听枫园特色 | 第48-50页 |
·书斋庭院 | 第48-49页 |
·城市山林 | 第49-50页 |
4 听枫园使用与修复保护 | 第50-56页 |
·听枫园使用 | 第50-52页 |
·使用现状 | 第50-51页 |
·使用评价 | 第51-52页 |
·听枫园修复保护 | 第52-5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修复意见 | 第53-56页 |
余论 | 第56-58页 |
1 建中国式园林 | 第56页 |
2 建地方式园林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