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东北地区城乡互动发展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4页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二、城乡互动发展相关概念辨析第10-11页
 三、国内外城乡互动发展研究综述第11-14页
第一章 城乡互动理论基础第14-20页
 第一节 区位论第14-15页
  一、传统区位论第14页
  二、都市圈理论第14-15页
 第二节 核心——外围结构的城乡互动理论第15-17页
  一、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第15页
  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第15-16页
  三、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第16-17页
  四、新经济地理的区域发散理论第17页
 第三节 80年代以来的新理论及对本文启示第17-20页
第二章 东北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水平分析第20-43页
 第一节 东北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建立第20-23页
  一、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0-21页
  二、数据计算及说明第21-23页
 第二节 东北地区城乡互动发展水平评价第23-27页
 第三节 制约东北地区城乡良性互动的原因分析第27-32页
  一、分割的城乡二元结构奠定城乡差距的基础第27-28页
  二、产业结构转换使城乡矛盾逐步加深第28-30页
  三、要素流动的单向性使城乡矛盾日益尖锐化第30-32页
 第四节 东北地区城乡互动水平较低的负面效应第32-43页
  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第33-42页
  二、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尤为明显第42-43页
第三章 东北地区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模式借鉴第43-49页
 第一节 城乡互动发展模式分类第43-45页
  一、城市——工业导向模式第43页
  二、以农村为中心发展模式第43页
  三、Desakota模式第43-44页
  四、小城镇发展模式第44-45页
  五、农村综合发展模式第45页
 第二节 国内城乡良性互动模式经验借鉴第45-47页
  一、苏南乡镇企业带动模式第45-46页
  二、上海城乡统筹模式第46页
  三、长株潭地区网络化发展模式第46-47页
 第三节 国内城乡良性互动模式对东北地区的启示第47-49页
第四章 促进东北地区城乡良性互动总体思路第49-53页
 第一节 城乡互动中应遵循的原则第49-50页
  一、城乡关系的平等互利原则第49页
  二、要素资源的优势互补原则第49-50页
  三、城乡互动中的协调原则第50页
 第二节 实现东北地区城乡良性互动的着力点第50-53页
  一、统筹要素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第50-51页
  二、整合产业结构,实现工农协调第51-53页
第五章 东北地区城乡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第53-61页
 第一节 建立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第53-55页
  一、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第53页
  二、完善土地政策第53-54页
  三、大力引导资金流入农村第54-55页
 第二节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第55-58页
  一、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水平第55-56页
  二、发挥工业的聚集效应,搞活主导产业第56-57页
  三、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第57-58页
 第三节 发挥城市的带动效应第58-61页
  一、强化大城市的功能第58-59页
  二、发展小城市和城镇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书籍与论文目录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
下一篇: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林西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