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页 |
一、抢夺行为的"公然性" | 第8-19页 |
(一) 刑法公然犯罪中的"公然"的含义 | 第8-11页 |
(二) 抢夺行为的"公然性"的含义 | 第11-16页 |
(三) 公然抢夺行为与秘密窃取行为的区别 | 第16-18页 |
(四) 抢夺行为中的"公然"与"公开"、"当场"或"当面" | 第18-19页 |
(五) 小结 | 第19页 |
二、抢夺行为的客观前提——"乘人不备"与"乘人不及抗拒"辨析 | 第19-24页 |
(一) 抢夺行为的"乘人不备" | 第20-21页 |
(二) 抢夺行为的"乘人不及抗拒" | 第21-23页 |
(三) 小结 | 第23-24页 |
三、抢夺行为的暴力限度、对象与目的 | 第24-31页 |
(一) 刑法理论上对"暴力"的几种解释 | 第24-25页 |
(二) 抢夺行为所使用的暴力的限度 | 第25-30页 |
(三) 抢夺行为所使用的暴力的对象 | 第30页 |
(四) 抢夺行为所使用的暴力的目的 | 第30-31页 |
(五) 小结 | 第31页 |
四、携带凶器夺取财物中抢夺与抢劫界限 | 第31-35页 |
(一) "携带"的含义与认定 | 第31-32页 |
(二) "凶器"的含义与认定 | 第32-34页 |
(三) 小结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