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劳动力论文

城乡协同发展:新生劳动力逆动与产业空间配置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23页
   ·研究背景第12-15页
     ·大城市就业量趋于饱和以及“蚁族”泛滥第12-13页
     ·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异大第13-15页
     ·城乡人力资源失衡成为问题关键第15页
   ·研究意义第15-17页
     ·研究的理论意义第16页
     ·研究的实践意义第16-17页
   ·研究思路和内容第17-21页
     ·研究思路第17-19页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研究方法第20-21页
   ·创新与不足第21-23页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21-22页
     ·存在的不足第22-23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评述第23-34页
   ·国外文献综述第23-28页
     ·劳动力流动理论模型第23-26页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配置理论第26-28页
     ·关于城乡协同发展思想概述第28页
   ·国内文献综述第28-32页
     ·国内对劳动力流动的研究第28-31页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配置第31-32页
   ·研究评述第32-34页
第3章 相关概念界定、模型与方法第34-51页
   ·相关概念界定第34-44页
     ·新生劳动力第34页
     ·劳动力流动与新生劳动力逆动第34-37页
     ·产业空间配置第37-38页
     ·新兴产业与产业空间配置第38-40页
     ·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第40-41页
     ·城乡协同发展第41-44页
   ·模型基础: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微观个体决策第44-47页
   ·方法论:LAM-ID-AI分析框架第47-51页
第4章 新生劳动力实证研究第51-68页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第51-57页
     ·应届毕业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1-52页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实证分析第52-57页
   ·往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简要统计性分析第57-63页
     ·样本说明第57页
     ·往届毕业生劳动力个人特征描述与统计分析第57-63页
   ·新生劳动力市场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第63-68页
     ·直接原因:生活成本与观念转变第63-66页
     ·根本原因:城乡发展处于失衡临界点的哲学分析第66-68页
第5章 基于新生劳动力逆动条件下的产业空间配置第68-87页
   ·劳动力流动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第68-70页
   ·产业近距配置——城乡产业协同第70-78页
     ·乡村:巩固和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以服务好城市第70-77页
     ·城市:信息软件产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研究机构迁移至乡村第77-78页
   ·产业远距配置——区域产业转移的学界分析与争论第78-80页
     ·区域产业转移的机理第78页
     ·新生劳动力逆动与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学界分析与争论第78-80页
   ·新生劳动力逆动与新兴产业发展第80-87页
     ·什么是新兴产业第80-81页
     ·新兴产业与乡村比较优势的吻合第81-82页
     ·如何将新兴产业发展与新生劳动力逆动结合起来第82-87页
第6章 总结第87-91页
   ·本文所提出的若干命题第87-88页
   ·本文的二个主要创新点第88-89页
   ·本文的政策性结论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第95-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就业与居住的武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研究
下一篇: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运用--以金塔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