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论析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建构 | 第14-24页 |
(一) 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 第14-18页 |
1. 矛盾普遍存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性 | 第14-16页 |
2. 基本矛盾非对抗性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可能性 | 第16-17页 |
3. 两类矛盾可以转化使实现社会和谐具有了现实性 | 第17-18页 |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思想 | 第18-21页 |
1. 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2. 指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 | 第20-21页 |
(三) 统筹兼顾思想 | 第21-24页 |
1. 确立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治国之策 | 第21-22页 |
2. 指出了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方法 | 第22-24页 |
二、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途径 | 第24-36页 |
(一) 促进经济和谐 | 第24-29页 |
1. 工农业并举的工业化道路 | 第24-26页 |
2. 兼顾东西的区域发展观 | 第26-27页 |
3. 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经济体制 | 第27-28页 |
4. 统筹各利益主体的公平分配 | 第28-29页 |
(二) 促进政治和谐 | 第29-32页 |
1. 民主:社会主义政治和谐的本质要求 | 第30页 |
2.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谋求党派关系和谐 | 第30-32页 |
3. 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 | 第32页 |
(三) 促进文化和谐 | 第32-36页 |
1. 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第33-34页 |
2. 提出“双百”方针,促进文化繁荣 | 第34-36页 |
三、毛泽东晚年和谐社会思想评析 | 第36-51页 |
(一) 思想价值 | 第36-41页 |
1. 理论价值 | 第36-39页 |
2. 实践价值 | 第39-41页 |
(二) 历史局限性 | 第41-51页 |
1. 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作用 | 第42-43页 |
2. 目标的构想带有一定的空想色彩 | 第43-45页 |
3. 过于看重矛盾的斗争性 | 第45-47页 |
4. 对于民主的认识不够完备 | 第47-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