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水泥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耐水性试验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磷酸镁水泥的水化机理和水化产物第14-16页
        1.2.1 磷酸镁水泥的水化机理第14-15页
        1.2.2 磷酸镁水泥的水化产物第15-16页
    1.3 磷酸镁水泥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1 磷酸镁水泥的耐水性第16-17页
        1.3.2 磷酸镁水泥的劣化机理第17页
        1.3.3 磷酸镁水泥的改性第17-18页
        1.3.4 磷酸镁水泥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19-21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1页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第21-29页
    2.1 原材料第21-23页
        2.1.1 磷酸盐快补材料第21-22页
        2.1.2 硫铝酸盐快补材料第22-23页
        2.1.3 硅酸盐水泥第23页
        2.1.4 水第23页
    2.2 主要的仪器设备第23-24页
    2.3 试验方法第24-29页
        2.3.1 试件制作第24页
        2.3.2 凝结时间测试第24页
        2.3.3 流动性测试第24页
        2.3.4 力学性能测试第24页
        2.3.5 无侧限抗压强度的测试第24-25页
        2.3.6 体积稳定性测试第25-26页
        2.3.7 耐磨性试验第26-27页
        2.3.8 耐腐蚀试验第27-29页
第三章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基本材料性能研究第29-41页
    3.1 常用修补材料种类和技术要求第29-30页
        3.1.1 常用修补材料种类第29-30页
        3.1.2 修补材料的技术要求第30页
    3.2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基本材料性能研究第30-39页
        3.2.1 早强减水剂的试探性试验和对比材料的选择第30-32页
        3.2.2 工作性能第32-34页
        3.2.3 力学性能第34-36页
        3.2.4 体积稳定性第36-37页
        3.2.5 耐磨性第37-39页
    3.3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耐水性及其影响因素第41-55页
    4.1 磷酸盐快补材料耐水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第41-42页
        4.1.1 耐水性的定义第41页
        4.1.2 耐水性的评价指标第41-42页
    4.2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耐水性试验研究第42-52页
        4.2.1 不同养护方式的水对磷酸盐快补材料耐水性的影响第43-47页
        4.2.2 不同状态的水对磷酸盐快补材料耐水性的影响第47-52页
    4.3 磷酸盐快补材料耐水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52-53页
        4.3.1 氧化镁颗粒细度与活性第52页
        4.3.2 磷酸盐和氧化镁的配合比(P/M)第52-53页
        4.3.3 水胶比第53页
        4.3.4 缓凝剂第53页
    4.4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耐腐蚀试验研究第55-63页
    5.1 耐腐蚀的定义及评价指标第55页
        5.1.1 耐腐蚀的定义第55页
        5.1.2 评价指标第55页
    5.2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耐腐蚀试验研究第55-60页
        5.2.1 不同腐蚀介质对磷酸盐快补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6-58页
        5.2.2 不同腐蚀介质对磷酸盐快补材料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第58页
        5.2.3 不同腐蚀介质对磷酸盐快补材料强度保留率的影响第58-60页
    5.3 磷酸盐快补材料的耐腐蚀机理分析第60-61页
        5.3.1 H_2O腐蚀第60页
        5.3.2 Na_2SO_4腐蚀第60-61页
        5.3.3 NaOH腐蚀第61页
        5.3.4 NaCl腐蚀第61页
        5.3.5 HCl腐蚀第61页
    5.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结论第63-64页
    6.2 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作者简介第6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智能体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研究
下一篇:铁路工程招投标评标办法研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