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原子能技术论文--核反应堆工程论文--反应堆热工水力学及其设计、计算论文

方管流道内气液两相流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10-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矩形管道热工水力特性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单相流动和传热特性第16-21页
        1.2.2 过冷沸腾特性第21-24页
        1.2.3 饱和沸腾特性第24-28页
        1.2.4 流动不稳定特性第28-3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30-33页
第2章 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第33-47页
    2.1 主回路系统第33-38页
        2.1.1 屏蔽主泵第34-35页
        2.1.2 压力管道第35页
        2.1.3 稳压器第35页
        2.1.4 预热器第35-36页
        2.1.5 实验段第36-37页
        2.1.6 管道连接件第37-38页
    2.2 主冷却系统第38页
    2.3 电加热系统第38-39页
    2.4 测量系统第39-42页
        2.4.1 温度测量第39-40页
        2.4.2 流量测量第40页
        2.4.3 压力和压差测量第40-41页
        2.4.4 电流电压测量第41页
        2.4.5 水质测量第41-42页
    2.5 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第42-44页
        2.5.1 实验步骤第42-43页
        2.5.2 注意事项第43-44页
    2.6 测量精度及不确定性分析第44-47页
        2.6.1 测量精度第44-45页
        2.6.2 不确定性分析第45-47页
第3章 单相流动传热实验第47-73页
    3.1 阻力实验第47-57页
        3.1.1 其他实验研究结果第47-48页
        3.1.2 实验计算过程第48-49页
        3.1.3 阻力实验结果第49-52页
        3.1.4 层流阻力理论分析第52-56页
        3.1.5 方管圆角对层流阻力系数的影响第56-57页
    3.2 单相传热实验第57-61页
        3.2.1 其他实验研究结果第57-58页
        3.2.2 实验计算过程第58-59页
        3.2.3 实验计算结果第59-61页
    3.3 自然循环流动实验第61-71页
        3.3.1 自然循环机理第61-62页
        3.3.2 自然循环控制方程第62-63页
        3.3.3 自然循环流量第63-65页
        3.3.4 自然循环单相传热实验第65-66页
        3.3.5 自然循环传热强度低的机理分析第66-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过冷沸腾实验第73-87页
    4.1 过冷沸腾实验机理第73-75页
    4.2 过冷沸腾影响因素分析第75-76页
    4.3 强迫循环过冷沸腾实验结果第76-80页
        4.3.1 其他实验研究结果第76-78页
        4.3.2 ONB点壁面过热度实验关联式第78-79页
        4.3.3 ONB点壁面热流密度实验关联式第79页
        4.3.4 ONB点位置实验关联式第79-80页
    4.4 自然循环过冷沸腾实验结果第80-82页
        4.4.1 自然循环ONB点壁面过热度实验关联式第80-81页
        4.4.2 自然循环ONB点壁面热流实验关联式第81页
        4.4.3 自然循环ONB点位置实验关联式第81-82页
    4.5 过冷沸腾区域传热系数模型建立第82-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5章 饱和沸腾实验第87-103页
    5.1 饱和沸腾和沸腾危机实验机理第87-90页
        5.1.1 饱和沸腾实验机理第87-89页
        5.1.2 沸腾危机实验机理第89-90页
    5.2 强迫循环饱和沸腾实验结果第90-94页
        5.2.1 其他实验研究结果第90-91页
        5.2.2 饱和沸腾影响因素分析第91-93页
        5.2.3 饱和沸腾实验结果第93-94页
    5.3 自然循环饱和沸腾实验结果第94-96页
    5.4 强迫循环干涸点实验第96-101页
        5.4.1 干涸点的确定第96页
        5.4.2 干涸点影响因素分析第96-99页
        5.4.3 干涸点预测模型建立第99-101页
    5.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6章 自然循环不稳定性实验第103-117页
    6.1 不稳定性概述第103-104页
    6.2 各参数对平均特性的影响第104-105页
    6.3 脉动过程变化过程第105-107页
    6.4 脉动边界的确定第107-110页
    6.5 各参数对脉动特性的影响第110-114页
    6.6 流动不稳定性边界模型第114-116页
    6.7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致谢第127-129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储存环光源实现超低束流发射度的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
下一篇:飞机液压能源系统振动特性研究